2022届江西省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964

一、单选题

1.

西周存在了275年前期内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10任天子周厉王时才发生 国人暴动 。西周基本稳定了200余年,这主要是因为(  )

A.诸侯国严格履行对周王的义务B.周王通过分封直接控制地方C.西周奴隶制政治制度趋于成熟D.西周平民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2.

老子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治国方案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说明老子(  )

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背道而驰B.有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

3.

表1记录了宋人割麦移稻的情景。

表1

时间

地区

作者

诗文

题目

出处

五月

苏州

范成大

五月江吴麦秀寒,

移秧披絮尚衣单。

夏日田园杂兴

《石湖居士诗集》卷11

四至五月

抚州

黄震

收麦在四月,

种禾在五月。

咸淳八年中秋

劝种麦文

《黄氏日抄》卷78

六月

金陵

杨万里

九郡报来都雨足,

插秧收麦喜村村。

夏日杂兴

《诚斋集》卷31

据上表可以推知,南宋时期(  )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B.国家统一促进经济交流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D.江南地区粮食产量提高

4.

明清以来,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甚至出现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的 谱匠 。不少家谱为 光宗耀族 ,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作为自己的先祖。这类行为(  )

A.意在维护门阀等级制度B.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C.表明门第观念根深蒂固D.是传承家风敬宗睦族的需要

5.

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1000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1600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B.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C.对外贸易居于优势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6.

武昌起义后,一些先进女性或组织女子北伐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或组织女子医疗队,参与战场救护工作;或组织女子后援会,为革命军队募捐筹饷;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的妇女,有姓名可查者有380多人,其中有54人加入了同盟会。这种现象说明(  )

A.女性获得同等参政权利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革命推动思想解放D.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崩溃

7.

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里曾说: 候选名单公布以后,每个乡村都热烈地参加讨论,有的批评某人对革命不积极,某人曾经反对过革命,某人曾经贪污过,某人曾经是流氓,某人曾吸食鸦片,等等;有的选民则公开涂掉其名字。 这说明(  )

A.三三制 原则得到落实B.革命根据地初步试行村民自治C.国民革命推动了农民运动D.革命政权的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8.

表2为1949—1952年中国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数据。

表2

时间

经济建设支出占比/%

国防支出占比/%

19491950

255

411

19501951

287

431

19511952

426

336

表格反映出(  )

A.社会制度的过渡B.国家主要任务逐步转变C.经济体制的转型D.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9.

公元前5世纪末以前,雅典政治家的影响力主要依赖于亲属或朋友,从伯利克里时代开始,则主要依赖于他们在公民大会上有说服力。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

A.人文思潮兴起B.平民社会地位提高C.政治体制改进D.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10.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把牛顿的方法移植到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时,将科学与人类的道德联系起来,但却造成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如孔多塞把科学看作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精神不断完善的推动力量,卢梭则将科学看成是人类在道德上堕落的主要原因。这表明(  )

A.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思想的启蒙B.经典力学引发了 物理学危机 C.阶级立场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认识D.科技进步很难与道德完全统一

11.

1921年,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铅笔厂,用美国的计件工资制度来管理生产,第一年产值就达到250万美元。几年后,铅笔厂的产品不仅满足了苏联的市场需要,还把2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苏俄放弃了追求 共产主义 的理想B.苏俄新经济政策激发市场活力C.美国人为应对经济危机开拓海外市场D.美苏两国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12.

有学者将美、墨、加三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1992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6年)、美墨加协定(USMCA,2020年)的负面清单承诺进行了如图6所示的比较。由图可知(  )

图6

(注:负面清单即对外资准入的范围和领域加以限制)

A.北美地区经济集团化受挫B.加拿大对外资的态度越来越开放C.美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D.墨西哥对外资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 汉律九章 ,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 。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 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 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 ,而是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近代工业工人地域集中情况统计(1894年)

地域

工人数

占工人总数比/%

上海

36 220

4775—4640

汉口

12850—13350

1694—1710

广州

10300

1358—1320

天津

3080—4180

406—535

福州及其附近

2970—3 240

392—415

九江

1000

132—128

南京

700—1000

092—128

汕头

600

079—077

厦门

500

066—064

其他

7630—7 670

1006—983

共计

75850—78 060

10000

注:此表仅包括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

——摘编自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近代经济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表6示意沈括在北宋熙宁年间所出任的官职和取得的主要政绩。

表6

时间

出任官职

主要政绩

熙宁元年(1068)

馆阁校勘

改革南郊仪制

熙宁四年(1071)

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熙宁五年(1072)

提举司天监

修新历、改良观天仪

熙宁五年五月

充史馆检讨

熙宁五年九月

提举疏浚汴渠事

疏浚汴河

熙宁六年(1073)

集贤校理

祥定编修三司敕

熙宁六年六月

两浙路察访使

察访两浙

熙宁七年(1074)

太子中允、同修起居注

熙宁七年七月

迁右正言、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

编修明堂、籍田等仪制

熙宁七年八月

河北西路察访使

巩固北疆边防

熙宁七年九月

兼判军器监

改良兵器制作

熙宁八年(1075)

假翰林侍读学士

报聘辽国

熙宁八年七月

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

巡视两浙、整顿吏治

熙宁八年十月

权发遣三司使

改革盐法、钞法

熙宁九年(1076)

权三司使、翰林学士

熙宁十年(1077)

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摘编自曹晓飞《浅谈熙宁变法中的沈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沈括出任官职并取得政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括对变法的贡献。(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其中的 兴亚 论、 国粹 论,主要体现为日本民族主义者抵抗西方侵略,要求亚洲 民族联合起来而恢复一定的独立性 的思想要求,反对文化上的 全盘欧化 ,建立日本与亚洲自尊自信的意识主体的精神愿望,且透露希求结成亚洲经济共同体以抵制西方经济压迫的初始意念。然而即使是这个时期的亚洲主义,也在组织上、思想上,隐含着侵略主义的元素。1891—1898年间日本亚洲主义发生急遽变化。这时期的亚洲主义,理论上炮制 日本膨胀论 ,提出觊觎中国领土的 保全支那 论;实践上继承日本浪人集团的侵略 传统 ,开展对中国的 实地 调查,为日后侵略中国积累情报资源。早期亚洲主义性质发生根本异变,蜕变为日本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侵略主义理论。

——摘编自盛邦和《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兼对戚其章先生的回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亚洲主义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亚洲主义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20年,茅以升从美国回到祖国。1934年至1937年,时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的茅以升,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建造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受命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筹建人民大会堂时,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派,茅以升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审查核算。在工程教育中,茅以升历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程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校长等职,始创启发式教育方法,致力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桥梁工程专门人才。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等书,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和科技、教育、科普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摘编自孙进军《茅以升:人贵自立 勤奋为桥》

(1)根据材料,概括茅以升的主要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茅以升取得成就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