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图1
表1
年代
人口数量(单位:亿)
洪武二十六年(1393)
0.7
万历二十八年(1600)
1.97
康熙三十九年(1700)
1.50
乾隆五十九年(1794)
3.13
道光三十年(1850)
4.30
图2
图3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有一种新的信仰在增强,即认为人类可以对环境加以控制和计算。防备风险的保险公司迅猛发展起来。医生们加紧攻克各种流行病,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17世纪晚期发明的“简报”开始刊登“失物招领”消息,因为没有必要把这类事情留给民间的那些诡计多端无事生非的法师去解决。
图4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三、开放性试题
表2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