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1007

一、单选题

1.

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 隙地 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生产的进步B.分封制度的崩溃C.变法运动的推动D.土地兼并的加剧

2.

汉文帝时既设诸子专书博士,也设专经博士,鲁人申培、燕人韩婴等被立为专经博士;汉景帝时,齐人辕固生以明《诗》被立为博士,胡毋生以明《公羊春秋》而为博士,伏生弟子张生以治《书》为博士。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学(  )

A.确立了正统地位B.呈现世俗化趋势C.有利于休养生息D.规范了伦理秩序

3.

在唐代,进士出身成为 士林华选 ,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而在唐朝后期,多次出现特赐进士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此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后期(  )

A.官员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B.官吏选拔的程序日趋完善C.世家大族的地位日益没落D.科举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4.

图1是出土于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  )

图1中的瓷绘反映了

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市坊制度渐趋瓦解D.绘画风格写意抒情

5.

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较为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

表1 根据各地方志所统计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区的寨堡数

地名

孝感

麻城

蕲州

罗田

襄阳

应城

枣阳

宜城

南漳

光化

谷城

均州

房县

竹溪

竹山

京山

寨堡数

127

101

52

49

95

19

22

28

15

19

28

11

43

60

156

138

据此可知,清代湖北地区(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C.民众生活深受时局影响D.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6.

梁启超说: 江南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籍二三十种,李善兰、华衡芳、赵仲涵等任笔受。其人皆学有根柢,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李。光绪间所谓 新学家 者,欲求知识于域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盖 学问饥饿 至是而极矣。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B.孕育了近代思想变革C.践行了实业救国思想D.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

7.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 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随后,袁世凯在《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而冀民族之大同。 这表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主张(  )

A.国家统一B.主权完整C.中央集权D.民主共和

8.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决议指出:中国民族革命既是 资产阶级性的德谟克拉西革命 ,又含有 社会革命的种子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 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B.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略C.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9.

1940年5月4日,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刊发社论,认为五四运动在 爱国运动 意义的基础上也是一场 救国运动 在中国的民族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这反映了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D.国民政府仍坚持抗日立场

10.

1992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以加速沿海、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的边境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沿路(连云港至新疆阿拉山口)区域发展为重点的 四沿 战略。这一战略决策有利于(  )

A.改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B.迈出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第一步C.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确立D.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普遍共识

11.

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哲学家西塞罗指出,正义只有一个,它约束整个人类社会,建立在正当的、理性的法的基础上。西塞罗的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商品经济有序发展B.确立了人人平等的理念C.反映了罗马出现统治危机D.保障了共和体制的延续

12.

15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设置历史、诗文和修辞等人文课程已是平常之事;不久,人文课程遍布欧洲多个大学,语法、修辞、诗学、道德哲学和历史五大学科作为一套精准而有限定的文科教育项目基本固定下来。这一现象(  )

A.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理想B.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C.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禁锢D.推动人的独立判断和理性思考

13.

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关注宪政建设的自由派领袖贡斯当认为,18世纪的革新家们 幻想法令能够塑造人心和社会 ,这种对立法者能力的过高估计不是某个派别特有的,而是18世纪革命者普遍继承自启蒙的 想象 。贡斯当的主要意图是(  )

A.调和共和制与君主制间的矛盾B.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C.分析人们对大革命失望的原因D.倡导权力制衡的原则

14.

表2 1914—1916年美国同交战国双方贸易统计表(单位:美元)

年份

同英、法、俄、意的年贸易额

增长指数

1914年为100)

同德、奥匈

的年贸易额

增长指数

1914年为100)

1914

824860237

1000

169289775

1000

1915

1991747493

2410

11878153

70

1916

3214480547

3897

1159653

068

据此,有学者认为,当美国参战变得不可避免时,其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表明一战期间(  )

A.美国与同盟国矛盾不可调和B.经济利益影响美国政府决策C.欧洲的经济逐渐被美国控制D.欧洲经济优势地位依然牢固

15.

面对苏联1922—1924年发生的销售危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负责人捷尔任斯基在政治局里抱怨道:价格已不像过去那样是对产品的评价,它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别的一些什么办公室里的人在享用 咖啡渣子 时所决定的,我们这儿不存在市场。捷尔任斯基的行为表明(  )

A.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建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基本完成C.商品货币关系作用明显D.新经济政策受旧思维干扰

16.

1964年1月15日,法国照会美国决定承认新中国。对此,美国总统约翰逊表示: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根本操纵不了。 最后仅由美国国务卿向法国表达了遗憾。这表明(  )

A.中美关系日趋正常化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D.世界多极力量成长

二、材料阅读

17.

【礼治与法治】(14分)
材料一
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必系都纳入到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礼治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 皆有法式 事皆决于法 ,礼被排斥在法之外。
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 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 ,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虑律 一准乎礼 而告完成。此后,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基本定型于 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

——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文化中公正、法治、自由、平等等法治思想输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法制度……清末预备立宪期间,修律进程正式开启。经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等人的不懈努力,1911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来自权利能力、债权、所有权等民法概念,引进了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民法原则。同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刑法的总则与分则两编的体例,并仿照西方刑事法制建立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缓刑、假释及主刑和从刑相协调的刑种体制等刑法制度。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和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摘编自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分)

18.

【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12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报纸发端于19世纪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早期西方传教士的努力,报刊是作为传播知识和传教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来出版的。如,1854年创办于宁波的《中外新报》,由美国传教士麦高恩任主编,内容分为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类;1874年创办于上海的《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大量介绍了世界时势、自然科学技术等。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这个时期出现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它们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与认识越来越激进。如,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后在1898年改名为《时务官报》,宣传维新主张; 1905年革命派创办于东京的《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首次提出 三民主义 的主张;先后在19l5年和1919年由陈独秀和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青年杂志》与《新潮》,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摘编自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由国际新闻局创办。1952年1月,另一份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正式创刊,它以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领导的社会团体——中国福利会的名义出版和发行,对外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身份。前者以刊发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声明为主要职责,后者加强民间视角与文化特色,强调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科学界的李四光、戏剧界的梅兰芳和宗教界的赵朴初等文化名人都曾供稿。

——摘编自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报刊业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创办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国际影响。(6分)

19.

【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14分)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由子重商主义在欧洲的流行,英国政府鼓励谷物出口,限制进口。到18世纪中后期,虽然英国的农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仍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英国政府于1815年颁布了谷物法,限制来自外国的廉价谷物对本国谷物的冲击。

——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材料二
美国为了不让别国商品染指美国市场,于1930年6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共有890种商品提高了进口税率,其中50种从免税改为征税,平均进口税率提高到40 %的新高度。加拿大几乎在斯穆特—霍利法案出台的同时,通过法案大幅度提高向美国货征收的进口税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提高商品进口税率,有些国家还对用于购买外国货的外汇实行管制,或者限制商品进口数。1932年,英国建立帝国特惠制,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排他性的贸易集团,占有世界五分之一陆地面积的辽阔市场。

——摘编自胡毓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1815年谷物法颁布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指出1815年谷物法与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案的共同本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历史的多元解释】(12分)
材料一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摘编自李贽《藏书》

材料二
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与中国》(1937年10月)

材料三
整个19世纪,儒学在西方的形象每况愈下,直至堕入黑暗深渊。20世纪前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德国这样对人的困境感到绝望,德国再次形成了一个尊孔的学术团体。这些德国思想家认为 孔子最让人景仰的是道德人格的完全独立,不受外部金钱或权威的影响 欧洲应该像孔子所追求那样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方厚生《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中的孔子形象·以德国为例》

以上对孔子的三种不同评价,可以反映出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请从 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的视角出发,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