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513

一、单选题

1.

下表是20世纪的部分考古学重要成果。

时间

考古地点

考古成果

1924

南非西北的塔翁地区

发掘出大略6岁小孩的不完整头骨化石。此为非洲南方古猿属种,可能是人类的最初阶段,距今四五百万年。

1932

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处西瓦立克山区

发掘出人类右上颌骨的破片、犬齿、两齿槽化石。此为腊玛古猿属种,距今1500800万年。此属种肯尼亚、匈牙利、希腊、土耳其等地均有发现。

19751982

中国云南禄丰县

发掘出人类头骨、颌骨、肢体、牙齿化石1000余件。属于腊玛古猿禄丰种,距今800万年。禄丰被誉为人类起源的重地

这些成果可以说明(  )

A.中国的考古成果最权威B.古人类文明相互影响C.人类起源呈多元化特征D.人类最早起源于中国

2.

三国时期的桓范在《世要论·治本》中写道: 天地未易,民众未昇,而冶乱殊趣,其因何在?曰:遇禹汤则为良民,遭桀纣则为凶顽,治使然也。善治国者,不尤(归咎)斯民,而罪诸己;不责诸下,而求诸身。 材料体现出的治国理念是(  )

A.正身修已,仁义为本B.刑德并用,慎刑息兵C.尚贤任能,体恤民艰D.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3.

宋初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宋太宗时设立 买马司 、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的良种马。这主要反映出宋初(  )

A.国家管理的强化B.民族融合的发展C.边地贸易的繁荣D.军备建设的加强

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蹴鞠活动,汉代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唐宋时期出现了民间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特殊节日里常有盛大的蹴鞠比赛和观赏性蹴鞠表演,清代冰上蹴鞠十分流行。唐宋以来蹴鞠活动的变化反映了(  )

A.市民文化活动进一步发展B.民族间生活习俗交流加强C.政府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D.中国的蹴鞠活动历史悠久

5.

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  )

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B.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C.标志着中枢运转机制成熟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

6.

1895年2月,张之洞提出以台湾作保向英国或俄国借款。他认为 仅为一台计,关系尚小。如再能与商以兵威胁和,令倭人速罢兵……则中国全局受益。 张之洞的主张(  )

A.成为扭转甲午战局的关键B.体现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D.属于行之有效的权宜之计

7.

1940年电影人罗静予在《中国电影(重庆)》上发文强调更新电影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苏联电影技术的进步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而另一位电影人郑用之则主张学习苏联的电影教育,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这场争论(  )

A.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B.扩大了中共文艺事业的影响C.凸显了民族救亡的时代要求D.反映了苏区文化的建设成就

8.

下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刊文用词的使用频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  )

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建设的使用频率

A.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C.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遏制封锁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机逐步成熟

9.

建国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 鸡毛换糖 曾被举报 投机倒把 。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外经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甚至还诞生了被誉为 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 的义乌指数。义乌的发展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B.所有制结构的持续优化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D.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10.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们在记述战争时,当记述到某公民的荣誉时,会立即追溯荣誉获得者的家族世系,该公民的姓氏前一般都会提到其家族或其父亲的称呼,并以此来追溯其家族的荣誉,来显示公民的荣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古希腊(  )

A.推崇民主政治B.强调城邦至上C.维护贵族利益D.城邦战争频繁

11.

12世纪,西欧大陆国家出现了一场持续近500年的研究罗马法、适用罗马法的运动。前期以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为中心,以注释法学派为代表;后期以法国为中心,以人文主义法学派为代表。这场运动(  )

A.根植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B.进一步继承发展了罗马公法C.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特权D.开启了西欧人文主义新进程

12.

19世纪后半期,德意志的鲁尔区煤产量从1850年的164万吨增至1869年的1200万吨,木炭铁的比例在1848年为100%,1863年仅为1.3%。这一变化表明德意志(  )

A.统一推进了工业化进程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C.工业化得益于技术革新D.经济发展速度超越英法

13.

1929年,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所著的《蟹工船》问世。该作品真实描写了工人们不堪折磨,逐渐觉醒和团结起来开展罢工斗争的场景。斗争失败后的工人们彻底觉醒,发出了 我们再来一次!再来一次!……直到把一切剥削全部铲除为止! 的怒吼。该作品(  )

A.反映了经济危机的冲击B.展现了革命的时代精神C.弘扬了人道主义的理想D.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

14.

下面三幅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二战后德国历史的演变进程。该图组(  )

图1:1945年                               图2:1965年                            图3:1989年

A.反映了战后德国对参与欧洲合作的态度B.体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C.再现了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完整进程D.契合了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演变趋势

15.

学者姚海通过众多历史细节的呈现将俄国革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如他在 二月革命 的记述中详细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这一研究方法(  )

A.旨在让历史研究变得鲜活生动B.还原了历史大事件的完整过程C.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D.强调了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 嘉种 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 择种法 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次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二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时间

教育大事件

1949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2

教育部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并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等专门学院,重视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同年,全国范围的扫盲运动展开。

1961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确立。

1977

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年秋,党中央决定恢复高校招生考试。

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随后教育成为除经济之外立法最多的领域,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1983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1992

十四大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5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启动实施。

2002

十六大确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2018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王亚晶《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等文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从19世纪开始,英国部分社会上层人士就曾提出过一些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的改革方案,比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主张、盖迪斯的城市有机综合体理念等等,而查德威克所领导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更是直接推动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通过。1835年英国议会便通过法令,要求在城镇建立公共园林,在街道和公路两旁大量植树。英国政府也逐渐告别 自由放任 ,成立了中央卫生总局和地方卫生委员会,颁布《工业分布法案》为大城市设置了人口和工厂密度上限,开展了大规模的煤气市营运动,关闭淘汰了落后的煤矿产能,推动石油和天然气等现代能源的使用,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科技、经济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并通过学校教育、公众科普以及医疗宣传等方式不所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

——摘编自石峰可《近代以来英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探析》

材料二
二战后的美国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70年达294.6万英里。汽车增长速度更快,到1978年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而生产汽车的福特公司占地1000多英亩,拥有7.5万工人,厂内铁路运输线达93英里。战后,黑人大量进入城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12个大城市的黑人乙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8%,城市住房需求量增大。这一时期,联邦住宅管理局推行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促进了美国住宅建筑的繁荣。在发放货款时,新建的、环境良好的社区,偿还抵押货款的安全系数被评为最高。至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区和乡村人口,郊区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美国成为一个郊区化国家。

——摘编自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郊区化国家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