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356

一、单选题

1.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自申国逃到晋国,被晋文侯收留于晋南三年,最后在晋国和郑国的保护下迁至洛邑。平王东迁的过程表明(  )

A.家国一体 观念日渐式微B.都城变迁导致政局动荡C.尊王攘夷 成为时代潮流D.周王室的衰微已成大势

2.

西汉曾推行以 制书 (帝王命令)为凭据的丞相封侯制度,主要措施有皇帝规范丞相封侯程序、控制封侯规模、削夺丞相侯的权益等。该制度的推行(  )

A.说明了贵族政治仍是主流的政治形态B.体现了皇权对丞相群体的利用与防范C.反映了中央权力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D.佐证了分封制度妨碍相权的有效实施

3.

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  )

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加速北魏的汉化进程

4.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  )

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

5.

据下表推断,两宋时期(  )

两宋状元家世统计

阶段

政府政策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平民子弟

阶层不详

总人数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建隆元年至庆历六年(9601046)

对状元的出身不作限制

7

167

10

238

12

28.5

1

24

12

28.6

42

皇祐元年至绍兴二年(10491132)

官员子弟不能被选拔为状元

1

34

3

103

7

241

10

345

8

27

29

绍兴五年至成淳十年(11351274)

寒士先于贵胄

1

21

3

64

9

191

16

340

18

384

47

A.状元大多出自官宦家庭B.社会阶层的鸿沟已经被打破C.选官的渠道趋向多元化D.状元出身受政策导向的影响

6.

据嘉庆《崇安县志》载,清朝前期的福建崇安 土茶最多,乌梅、姜黄、竹纸次之。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工作列肆皆他方人 。据此可知,当时的崇安(  )

A.特色资源吸引商业资本的介入B.本地生计受到外地人严重冲击C.农产品商品性经营占主导地位D.粮食种植被经济作物生产取代

7.

民信局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民营通信机构,大多创办于晚清时期,尤以同治、光绪年间为盛(见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同光年间民信局采用的邮递工具主要是借助于(  )

近代民信局创办时间统计图

A.信鸽B.马车C.轮船D.火车

8.

1917年,绥远疫病蔓延至山西省时,山西省长阎锡山设立防疫总局,聘请20多位外国医生协同中医专家检疫正太路铁路沿线客货运输,并派人以分发白话文广告小册、演讲等方式深入农村宣传防疫知识。此举(  )

A.阻碍铁路的正常运营B.缓和了各军阀之间的矛盾C.遏制疫情在山西扩散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9.

1948年6月,人民日报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中指出:(我们) 要迅速地进行恢复和建设,以便更有力地支持全国的解放战争和改善华北人民的生活 为此,就必须建立作为各级权力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这表明华北解放区(  )

A.经济政治建设的迫切性B.筹建权力机关的艰巨性C.战争破坏程度的严重性D.作为战略前沿的重要性

10.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 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 。这一讲话旨在(  )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11.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由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领域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一重大转向适应了(  )

A.世界多边外交体系的建立B.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

12.

东罗马帝国的《狄奥多西法典》规定,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一项帝国政府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税收种类,差别在于征收的金额数量,即使特权阶层也要在各种名义下纳税。这一规定(  )

A.剥夺了权贵阶层的政治特权B.激化了帝国境内的社会矛盾C.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D.承袭了罗马帝国的税收体制

13.

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随之商业规模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

14.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废除了20种基于人身的封建义务;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与土地相关的封建义务,并允许赎买范围扩大至全体农民。该法令的实施(  )

A.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B.造成了土地兼并的合法化C.加大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力度D.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

15.

19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公共卫生法》《工人住宅法》《工人与工作场所法》等涉及工人权益的社会立法。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积极强化企业管理职能B.着手构建行政立法规范C.试图缓和劳资双方矛盾D.开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16.

从1959年开始,法国逐步收回驻地中海和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迫使美国撤走驻在法国的核轰炸机,接管驻法美军基地和北约总部。至1966年,法国完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些事件表明(  )

A.美欧之间的意识形态面临撕裂B.法国出现相对独立自主的倾向C.法国致力于重塑欧洲霸主地位D.世界多极政治格局正逐步形成

二、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下表是钱塘江人民公社联民大队1959—1961年度粮食总产及分配表(单位:斤)

年份

户数

人数

总产

征购

种子

饲料

口粮

人均口粮

1959

316

1201

569126

26300

41603

39200

504123

420

1960

308

1147

61500

47260

28800

346999

303

1961

303

1165

580117

28134

51890

35000

465153

注:1959年的口粮中包括42100斤统销粮。

——摘自张乐天著《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根据材料,计算出①②两处的具体数据(数据保留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两处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简要陈述。(8分)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经济展开了一系列遏制行动。
1948年3月,美国政府实行贸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苏联、东欧国家出口美国贸易管制清单内的各种物资。次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把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战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949年底,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 巴黎统筹委员会 。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1979年,美国新的《出口管制法》正式将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出口管制的重点。
1980年1月,美国政府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宣布对苏实施粮食禁运,中断对苏出口粮食,并协调盟国参与粮食禁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通过禁运石油管道设备的措施,迫使西欧放弃与苏联业已签订的大口径石油管道出口协议,并要求西欧减少对苏联石油的依赖。1983年,美国通过国际能源机构,限制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

——摘编自叶桢《以史为鉴:冷战时期的大国经济博弈》等

(1)根据材料,归纳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主要领域及其内容。(12分)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经济遏制的基本特征。(8分)

四、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 七七 社论、代论(注:评论类型)的题目和正文中排名前五位高频词。

年份

高频词

1938

抗战

抗战建国

民众

行政

改进

1939

坚持抗战

团结

国共合作

妥协投降

反共

1940

困难

挑拔离间

妥协投降

团结

进步

1941

中华民族

长期抗战

困难

团结

民主

1942

援助

困难

抗战

团结

进步

1943

敌后作战

团结

人民

民主

生产

1944

胜利

反攻

人民

敌后

民主团结

1945

中国人民

觉醒

人民的力量

团结

民主

——摘编自范海龙《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国际视野及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首先选取其中的一个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时段高频词的出现作出合理解释。(12分)(要求:时段明确,史论结合,解释合理。)

五、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廷处理台湾问题,经历了从招抚到征剿的过程。从康熙元年(1662)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的22年里,清廷与盘踞台湾的郑经集团先后进行了长达10余次的和密谈。郑经曾声称台湾 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要求清政府 请如琉球、朝鲜例,列台湾为藩属 。康熙帝严厉驳斥,说 郑氏乃中国之人 台湾人民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1674年,郑经乘 三藩之乱 ,进犯厦门、泉州等地,占据东南七府,派丁摊款,劫掠百姓。1679年,康熙帝下令复设福建水师,建造战舰,招募新兵,勘测航道,进行海战训练。1681年初,郑经病逝,郑氏集团 彼此稽疑,各不相下,众皆离心 ,岛内百姓 怨声载道 人人思危 。同年,清廷平定 三藩之乱 ,大陆得到统一。1683年,康熙帝决定对台湾用兵,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占澎湖。经澎湖一役,郑氏集团 精锐全覆 皆震慑无措 。七月,郑经之子郑克塽向清军递降表。第二年,清廷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摘编自卢建一《康熙对台政策剖析》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武力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