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毕业班质量监测(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823

一、单选题

1.

据记载,周太王(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建立勾吴王国。他们 断发文身 ,接受当地习俗。当地部族自愿归附。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交往交融B.华夏认同感的增强C.宗法制度初步确立D.王位世袭制度异变

2.

西汉初年沿袭了秦朝的军功爵制, 公卿皆军吏 。西汉中后期, 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 。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求B.确立了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改变了中央官制的运作D.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

3.

表1

 

 

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魏书》

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颖胄因取此龙,以充军实。

《南齐书》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梁书》

表1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有关记述。这体现了当时(  )

A.国家财政依赖寺院经济B.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

4.

据唐代文献记载,怀素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李白赞美怀素 况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怀素的书法风格(  )

A.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C.体现了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D.反映了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

5.

唐代,福建地区有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等5州;北宋初年增加了邵武军、兴化军和南剑州,二级政区扩大为8州军。这反映了当时(  )

A.福建成为南方经济发展中心B.人口增加改变了地方行政制度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域建制D.行政区划的调整兼顾区域平衡

6.

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C.提高了决策效率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7.

表2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部分)简表类别

类别

年段

学堂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学堂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1863

上海广方言堂

上海

李鸿章

军事学堂

1887

广州陆师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90

南洋水师学堂

南京

曾国荃

技术学堂

1867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

左宗棠

1887

台湾西学堂

台湾

刘铭传

据表2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  )

A.取代了传统教育的地位B.得到了社会大众广泛支持C.坚守 西学中源 思想D.具备了近代职业教育特征

8.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 发表《体育之研究》, 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查其体魄;荷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毛泽东意在说明(  )

A.体育运动塑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B.近代落后在于体育教育缺失C.强身健体与德才兼备关乎国家命运D.体育教育应与民主科学并重

9.

1940年,《边区群众报》在延安创刊,主要刊登抗战情况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同时,大力发展工农通讯员,通过他们反映边区情况。1947年,《边区群众报》组织春耕专题报道,发表《组织全部劳动力抢种》《五百劳力参加班子抢种夏田三百余饷》等多篇文章。该报(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C.推动 三三制 原则实施D.宣传了反蒋抗美主张

10.

1950年,我国出台了《汽车工业建设计划草案》,计划四年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1953年,中共中央指示 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 。长春汽车制造厂建设速度加快,1956年建成投产。该厂建成投产表明(  )

A.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一化三改 助推工业化建设C.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

11.

199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 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高收入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此举旨在(  )

A.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B.建构完善的福利制度C.调控房价上涨的速度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2.

古代雅典为战争中阵亡将士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一是举行盛装阵亡将士遗骨的棺材游行;二是完成祭祀后,雅典人选举最优秀的演说家发表赞美阵亡将士的演说。这一仪式(  )

A.推崇厚葬的传统习俗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固化个人英雄主义观D.激发公民的城邦意识

13.

欧洲启蒙思想霍布斯、洛克、康德和黑格尔关于人性的阐释有诸多不同,但都认为人性中包含着某种恶,即出于自然本性而有可能滥用自然权利。据此可知,他们(  )

A.强调天赋人权B.重视法治精神C.主张民主共和D.提出三权分立

14.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观的形成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活动阵地主要不是在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德国,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资产阶级统治早已建立的英法等国。该学者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  )

A.诞生于近代化前列的国家B.揭露资本主义弊端C.武装了工人阶级的思想D.团结各国无产阶级

15.

1921年,美国仅有数千台收音机。1932年,美国家庭收音机的拥有量达到1800万台,有一半家庭至少拥有一台收音机,而没有收音机的人大多也会在政府发布重大消息时聚在一起听广播。由此推知,当时(  )

A.罗斯福新政促进美国收音机销量的增长B.技术进步有助于新政理念的传播C.新媒体逐渐普及为解决危机提供了条件D.广播宣传左右人们对新政的看法

16.

二战后初期,英国反对舒曼计划中涉及的超国家原则,对欧洲一体化保持距离;60年代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遭法国拒绝;70年代加入欧共体,但对一体化的态度与法、德等成员国并不完全一致;80年代末以来处于一种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这说明(  )

A.英法间矛盾不可调和B.英国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C.英国立足于国家利益D.欧洲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闽南侨批 (见图1)是祖籍厦门、漳州、泉州的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人的书信。相较传统书信,近代闽南侨批兼有家书、汇款的功能。

图1 闽南侨批信封和批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闽南侨批兼有汇款功能的原因,并简述闽南侨批的历史价值。(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918年1月,列宁提出了实行以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共耕制,认为它是 振兴农业,改进农业,节省人力以及同富农、寄生虫和剥削者作斗争的手段。 向共耕制过渡成为这一时期苏俄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内容。1921年12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土地政策的下列原则:(一)毫不动摇地保持土地国有化;(二)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三)给农村居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根据这一原则,1922年10月苏俄通过土地法典,废除了以前实行的一切土地法令,重申土地上一切建筑物、作物和其它财产都是农民不可剥夺的个人财产。这一土地政策为苏俄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列宁后来回顾说: 农民不是用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愿意帮助并且在帮助已经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摘编自许蓉《列宁关于解决苏俄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思想》

材料二
1950年冬开始,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
1951年9月,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3年12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前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9月,进入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的阶段。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刷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年10月,中央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加快。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8—1922年苏俄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土地制度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两国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用 十个坚持 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 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 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的根本内在机理。

图2

——摘编自周志文、周志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思考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评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柳诒徵(1880—1956年)是中国文化学的莫基人,中国史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关键人物,他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该书是 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助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而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撰成。柳诒徵撰写该著作时强调: 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 。时人刘英士对该书评价: 全书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 史料 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最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己见,加以新的解释 。1932年,《中国文化史》正式印行,建国后,一再重版。

——摘编自吴忠良《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柳诒徵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柳诒徵的史学贡献。(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