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950

一、单选题

1.

对于尧舜禹汤的权力转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的认识(  )

A.强调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重要性B.旨在冲破传统懦家禅让制思想的束缚C.不受历史记述迷惑洞察历史事件真相D.基于法家君臣思想而进行了史实推测

2.

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3.

宋代,在官方发布的劝农文中,频繁出现主客户关系的描述。苏轼说: 客户乃主户之本,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嘉也说: 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据此可知,宋代(  )

A.主客户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B.土地兼并使主佃矛盾有所激化C.国家对社会阶层控制相对松弛D.程朱理学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

4.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他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 致富 之术,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终撰成《天工开物》—书。宋应星的行为(  )

A.反映了科举制日益僵化B.改变了重道轻技的观念C.加速了科技与生产结合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5.

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变化情况(单位:两)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A.政府未有实际措施应对B.国际收支处于出超地位C.银贵钱贱民众负担加重D.西方商品倾销势如破竹

6.

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 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而孔子向往的 大同 世界,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表明孙中山(  )

A.力图推行中体西用治国理念B.为天下为公思想赋予新内涵C.主张摆脱西方政治思想束缚D.借传统思想来寻求变法革新

7.

1929年,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估计不足。对此,毛泽东指出: 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据此可知(  )

A.毛泽东立足于国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导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得以消除D.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

8.

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 既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 。这些会议(  )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D.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9.

亚里士多德视教育为城邦政治之要务,他主张由国家统一创办学校教育,教育体系为立法者来规划,教育任务与责任也由国家来掌管,由国家取代父亲教育子女的任务。其意在(  )

A.维护贵族统治地位B.彰显公民地位平等C.推动思想文化繁荣D.培育公民集体意识

10.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以茶叶、玉米等物种交流为主;而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贸易则呈现出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全球发展不平衡B.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工业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 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 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12.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的经济合作倡议,此后其核心理念逐步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这反映出(  )

A.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B.西方主导国际的局面开始改变C.中国为世界发展积极贡献力量D.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对抗淡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很早就认识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他还强调: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提出 时养 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和不可逆性,人们必须 不违农时 勿夺其时 。荀子继承了孔孟尊天重道的思想,把 受时 治世 相统一。更为重要的是,荀子将孔孟儒学的 知天命——畏天命 的社会伦理思想发展为 知天命——畏天命——制天命而用之 的生态伦理思想,凸显了人类保护自然资源、使之用之不竭和永探生态平衡的生态伦理责任。

——摘编自任俊华《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审视》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问题引起民众广泛的关注和忧虑,生态伦理学应时而生。施韦兹认为: 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 利奥波德主张: 如果对待自然的态度全部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那么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就会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被消灭。因此必须修订伦理标准,使之从经济学向生态学过渡,这既是土地伦理的全部内涵,更是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标准。 利奧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作为扩展的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现代生物中心论的或整体主义的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源泉。

——摘编自曾建平《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生态伦理思想的异同,并简析导致不同的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伦理思想的积极作用。(9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观是我们叙述历史的前提,规定着我们的一切叙事行为。十七年(1949—1966年)的 历史观 是基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政权之建立和巩固为最终目标的历史观,反映着特殊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规定和诉求,力图通过重新整合各种革命史实的叙述实践来建构一段 全新 的历史图景。 新历史观 在十七年间随着社会历史政治语境不断变迁而逐渐演变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新民主主义历史观 (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历史观 (1953—1957年)、 共产主义历史观 (1958—1966年)。同时,不同的 新历史观 必然导致不同的历史书写状态的出现。

——摘编自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历史观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朝的 海禁 政策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六世纪以后,东南沿海居民的海上走私贸易活动开始频繁发生,尤其是走私分子与沿海豪势相勾结的集团化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嘉靖三十一年,江、浙、闽、粤数省沿海发生大规模海盗抢劫和烧杀事件,史称 嘉靖倭乱 。面对 嘉靖倭乱 ,明朝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直至嘉靖四十三年才将这场动乱平定。隆庆元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 准贩东、西二洋 。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当时,中国商船在东洋的主要航行目的地是吕宋岛上的马尼拉港。这样一来,中国商品不仅可以运往东南亚各港口,还可以通过西方人建立的海上新航线,从东南亚港口转运到欧洲和拉丁美洲港口。有人测算,晚明流入中国的白银,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从而为明代货币白银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隆庆开海 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隆庆开海 的积极作用。(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意图通过图书传播运动 阐明国家打仗的原因 反映美国的参战进程 。在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举措下,美国民众懂得了战争旨在 保卫自由 ,爱国捐书活动在美国社会如火如荼展开。同时,出版界发起建立 战时图书协会 ,该协会通过创设、印行 军供版图书 作为 精神装备 给作战前线的美军 军供版图书 对美国政府来说,成了分发给士兵的 必需的武器装备 。这种旨在适应服役美军具体环境的图书,采用特别的印制技术。 节约空间,减少重量,书也柔软,更容易塞进口袋里或装入背包中 。这些图书为 精疲力竭、疲乏困顿 的战士提供了 精神依托 。美国声势浩大的图书传播运动,吸引了从总统到普通美国公民的踊跃参与。 在全国范围内为驻扎在海内外的美国士兵发起了募集资金和图书的运动,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摘编自莫里·古皮提尔·曼宁《当图书进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发起图书传播运动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书传播运动的影响。(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1902年1月10日,清廷发布上谕, 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 。张百熙任职管学大臣以后,就开始着手复建京师大学堂。经过张百熙的努力,京师大学堂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1902年8月15日张百熙上奏《钦定学堂章程》,得到朝廷谕允,并命颁行全国各省实行。该年岁在壬寅,又称 壬寅学制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局性质的从蒙学到大学层深递进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影响深远。1904年,他和荣庆、张之洞联名向清政府《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诏令,停止一切乡试岁考。在中国存在了多年的科举制终于被废止。1907年,张百熙病重,4月10日辞世。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张百熙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摘编自张倩《张百熙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张百熙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百熙教育改革的贡献。(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