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广东省金太阳联考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889

一、单选题

1.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后期)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资(筹备)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该记载反映出,唐太宗统治时期(  )

A.社会安定B.民族团结C.政治开明D.商税较低

2.

明朝推行 开中制 ,该制度规定,商人可通过响应政府要求将粮食或其他军需物资运至北方边疆来获得 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史称 以粮换引 ;然后凭 盐引 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据此可知, 开中制 的实行(  )

A.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D.促进了战略物资流通

3.

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两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市民表示,这些活动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现象表明,新时代的中国(  )

A.社会发展成效显著B.重视睦邻友好关系C.遵循生态和谐理念D.积极推进大国合作

4.

约10000年前、西亚的原始居民逐渐由采集野生小麦变为有意识地栽种小麦,人们逐步转向定居,等待收获。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西亚居民(  )

A.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游牧生活B.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C.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已全面进入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5.

下图所示为某一区域古代文明文字演化例解。该区域最可能是(  )

A.尼罗河中下游B.两河流域C.小亚细亚半岛D.恒河流域

6.

颜师古注解《汉书》时称,从大秦(古罗马)贩运至汉王朝的琉璃(早期玻璃制品,烧制于古罗马所辖的西亚或埃及地区) 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踰于众玉,其色不恒 。这可以佐证,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  )

A.商贸来往较为频繁B.存在官方直接交往C.共同开辟丝绸之路D.技术交流尚不密切

7.

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餐桌上,除了小麦制作的披萨、面条长盛不衰外,以稻米为主要食材开发的什锦饭等新菜品也异军突起。源自印度的稻种,丰富了欧洲人的餐桌。印度稻种的西传主要应归功于(  )

A.腓尼基人B.波斯人C.阿拉伯人D.中国人

8.

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9.

传统观点认为: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近年来亦有学者提出:奥斯曼帝国的幅起,促进了16世纪旧商路贸易的复兴,并认为 土耳其人阻断了商路 这一说法是夸大了的,甚至包含着敌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传统观点最符合唯物史观B.史学研究不可能还原真相C.年代越靠后的结论越准确D.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10.

1697年,在英国出版的日志《新环球航行》中,一句 这里(后经确认为澳大利亚的丹皮尔半岛)既不是业洲也不是菲律宾群岛的一部分 引起了英国海军部的注意。海军部找到这位 一贫如洗 的作者,并委托他重新到新荷兰(澳大利亚)勘查。这表明当时(  )

A.澳大利业成为殖民争夺焦点B.英国政府较为关注航海探险C.荷兰的殖民霸权正遭遇挑战D.欧亚远洋贸易利润空间较小

11.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了一些 全才式 的人物,如达·芬奇在自己有兴趣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 全才 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人文精神的复苏B.资本主义的发展C.世俗生活的丰富D.教育水平的提高

12.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有这样一段比喻: 圣父是中心,圣子是环绕中心的星球,而圣灵则是复杂宇宙间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这反映了(  )

A.近代科学对教会权威的挑战B.哥白尼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C.近代科学萌芽期的时代局限D.天主教会对言论自由的控制

13.

法国大革命后,民意成为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源泉,连独裁者也不得不通过公民投票之类的程序来攫取权力。这种 全民批准的个人独裁 以其独特的方式肯定了 主权在民 的时代潮流。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  )

A.背离了启蒙思想家设计的 蓝图 B.推动了民主观念的传播C.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为结束标志D.使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14.

1869年,日本政府经过反复权衡,决定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1872年,京滨铁路全线竣工。当时日本政府兴修铁路的目的之一是(  )

A.推动日本人民的文明开化B.为侵略中国奠定物质基础C.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营造利于维新的社会新风

15.

19世纪初,英国铁路公司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需要雇用18人;到19世纪40年代末,运营每英里铁路平均只需雇用11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机器大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劳动B.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C.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D.人工成本严重制约铁路规模化经营

16.

巴黎公社并不像许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建立了一种 独裁 体制,恰恰相反,公社在各个方面都彰显出属于劳动人民的真实自由。巴黎公社对自由的彰显源于其(  )

A.小国寡民的规模限制B.暴力夺权的手段C.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D.三权分立的政体

二、材料阅读

17.

湘军等新式武装的出现折射出晚清某些领域的统治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12分)
材料一
湘军在营以上精心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都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曾国藩强调军队质量胜于数量。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律以及按照儒教(程朱理学的伦理要求)治军等的高度重视,使它独具特色。一个普通湘军士兵的薪饷为绿营军最高级别士兵的两倍左右;基于减少贪污和维持斗志的考量,湘军对高级官员更加不吝惜恩赏。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为输送行政干部的温床。其中涌现出许多一流的地方官员,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着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衡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意见,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比如在1898年 百日 维新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激烈地反对皇大后 废黜 皇帝;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期间,东南诸省当局拒绝服从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而单独与外国列强缔结了协议,以求 互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缔造的湘军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6分)

18.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公元3世纪至5世纪,由于奴隶制的危机和蛮族的征服,罗马帝国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所以,中古早期,西欧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当时专门的手工业者为数不多,商品交换相当有限。但作为商品交换中心的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存在的必要的。在蛮族破坏较少的南欧,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各城市,如巴塞罗那、马赛、纳尔波以及意大利各港口都保持着相当广泛的国际贸易。意大利、叙利亚和埃及的商人云集于这些沿海城市,他们的贸易范围甚至远达高卢北部(今法国北部)。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尽管罗马时代商业和城市衰退得非常严重,但其实并非荡然无存。欧洲大陆的巴黎、里昂、第戎、科伦以及不列颠岛的伦敦和约克等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地区与外地区的商业联系。
材料二
13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货币流通遍及西欧,引起了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许多农民也逐渐转化为小商品生产者。然而,封建割据仍阻碍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城市要求贸易自由,就必须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由于商业的扩大和交通的进一步发达,加强了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从各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性的居民团体中,逐渐地、非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城市发展的特征,并指出其发展的不利条件。(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古后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都对打破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正值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欧洲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卢梭借助其渊博的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阐发了一部政治思想的著作,并将其作为1753年应征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的参评论文。在卢梭的著作中,其影响力仅次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开头便表达对日内瓦共和国的热爱与敬意,粗略地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和社会全貌——一个可以得到良好治理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立法的共和国。

——摘编自黄静《卢梭的不平等思想起源》

材料二
卢梭思想中一些革命的成分,被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卢梭那里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 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它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马克思由此受到启发,他开始从预设的私有制出发,探索私有制形成的根源。在探索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分工和交换对私有制形成的作用。为了达到合理的理解,又从分工的结果上,即从生产劳动的实质上来加以探索。马克思在卢梭异化理论基础之上,探索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并指出工业化时代,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成了与人相对立的东西;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摘编自郭芹《浅析马克思对卢梭异化思想地继承和发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不平等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