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邹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532

一、单选题

1.

《礼记·乐记》中强调: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当时作者这样论述旨在(  )

A.美化周代礼乐文化B.推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C.宣扬儒家治国理念D.强调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2.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 中国 ,走向世界文化中的 中国 。每一个阶段, 中国 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 自己 别人 融合为一个新的 自己 。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3.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当时出现这一论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D.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

下图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画。这位祭司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5世纪,画中描绘了埃及南部的农民犁地并播种的情形。据此可知古埃及(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重视农业生产C.祭司主管农业生产D.注重精耕细作

5.

公元8世纪以前,阿拉伯人 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 。公元8世纪以后则变成了 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阿拉伯人注重文化征服B.造纸术的传入与应用C.阿拉伯人重视文学创作D.印刷术的应用及推广

6.

在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是主人公虽然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但受控于命运而致结果凄惨。民众在观剧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悲剧性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悲剧(  )

A.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强调故事情节的丰富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7.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的变化B.经济中心的南移C.游牧民族的南侵D.中原王朝的战乱

8.

1650年—1750年,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中,欧洲由18.3%上升到19.2%,非洲则由18.3%降到13.1%,美洲也由2.4%降为1.6%。造成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A.高产作物的交流B.黑奴贸易的泛滥C.欧美国家的移民D.殖民活动的开展

9.

下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

时间

15001850

18501945

19452000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A.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B.强迫移民持续进行C.劳工迁移变为知识精英迁移D.范围数量逐步扩大

10.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  )

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

11.

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上层社会。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B.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C.英国本土茶叶种植的扩大D.饮茶文化的引入推广

12.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 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 ,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这反映了蒙古帝国(  )

A.游牧生活变为经商为主B.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C.加快被征服地区的发展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13.

与美国独立后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不同,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却成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的政治文化特征之一。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这应该是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建立种植园经济B.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C.进行大规模移民D.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都笼罩在 没落 衰败 的悲凉气氛中,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甚至掀起了一股 东方文化救世论 思潮。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当时西方学者的做法意在(  )

A.弘扬中国优秀文化B.揭露欧洲文明的弊端C.维护世界和平发展D.反省重建欧洲的文明

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下表,这一做法(  )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

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

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B.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C.提升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D.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对于今人直接触摸 晚清 ,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是不可多的宝库。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刊发的《西医治病》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移民潮

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渐开,中国政府开始有目的放开知识青年出国留学的渠道。留学生成为政策的受益者,新中国的第一批对外移民也从他们之中产生。这其中,赴日留学生规模较大。但真正由留学生增长而带动的移民潮,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海外意味着可能有优厚的收入前景,但移民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一个突出问题是种族歧视。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学被戏称为 洋插队 ,如同真正的插队生活一样,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外经历过艰难的历程。
90年代, 闯东欧 成时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留学生、移民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移民潮。整个90年代,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国家逐渐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敞开大门吸收中国的技术移民,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一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另一个移民机会。 闯东欧 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当然,移民梦也不都是以圆满结尾,很多移民梦沾染了血色。合法途径走不出国门的普通中国人,为移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选择偷渡这一危险的方式。
2000年后,富人移民受欢迎。进入2000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前后楼市升温、股市大涨,一部分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中国富人,开始以投资的方式移民。而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中国企业也加大了海外投资进程,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走出国门。经历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国家,为了吸引外部资金,一度将投资移民限额放宽,吸引中国富人。

——摘编自金点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三次移民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当时中国的 移民潮 做出合理的解释。(12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长城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游牧民族强悍,往往是游牧民族军队更具攻击力。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居高临下的优势,可以消耗、迟滞敌军,也可作为反攻的基地,故长城对于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战术上是成功的。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功不可没。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线,也是地理上的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体现着文化多样性和众志成城的民族气节。
长城不仅有益于农业民族,亦有益于游牧民族。长城阻挡了游牧民族南下,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杀伐。民族间物质交流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 互市 贸易中,中原的铁器、丝绸等产品,交换北方的牛、马、皮货等,经济文化交流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的进行,对南北民族的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结合材料一,辩驳材料二中康熙帝对长城作用的评价。(12分)

三、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年9月27日, 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 。1898年12月6日,上谕今 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 着由户部筹定的款,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 。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材料二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年间,西南联大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师生们办起了大批中学,参与了西部少数民族调查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并直接参加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如创建恒通酒精厂和利滇化工厂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材料三

北京大学的蓬勃发展

(1)根据材料一,阐释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原因。(4分)
(2)说明材料二中的史料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有何价值。(6分)
(3)以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审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说明其发展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