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淄博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698

一、单选题

1.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

唐太宗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设立意在(  )

A.缓和君相矛盾B.实现分权制衡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

3.

图1所示,南宋民谚 苏湖熟,天下足 中的 苏湖 指今天的(  )

图1

A.①B.②C.③D.④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郭守敬——《梦溪笔谈》B.孙思邈——《伤寒杂病论》C.顾恺之——《洛神赋图》D.宋应星——《农政全书》

5.

《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 骄奢淫逸 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B.史著编撰意图各异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D.史著编撰体例多样

6.

表1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1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商代可能出现牛耕

B

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址和生产工具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C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D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7.

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主要在华北),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以上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

每座城市都见证着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以下图片所示文件均颁布于同一城市,该城市是(  )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9.

一种名为 人造自来血 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2是1911年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则广告折射出当时(  )

图2

A.革命派把广告当作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B.商人利用时局巨变扩大产品营销C.民国成立后商人投身中国政治变革浪潮D.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共识

10.

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条例规定:地主土地收入,不论租佃、伴种一律照原租额减25%,借贷人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一律不准超过一分。这一规定旨在(  )

A.实现 耕者有其田 B.推动土地革命开展C.适应民主革命形势D.打击地主阶级剥削

11.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这些举措(  )

A.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B.阻止了官僚资本的扩张膨胀C.促进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D.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

图3为上海银行博物馆收藏的一枚中国货币史上面额最大的纸币,面值高达60亿元,折合金圆券1万元,在当时只能买到77粒大米。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图3

A.国民革命时期的经济状况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C.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D.陷入崩溃的国统区经济

13.

1952年,全国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 俄语热 是基于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B.国家发展战略C.文化教育改革D.恢复国民经济

14.

图4是1953年张乐平创作的年画《妈妈安心去生产》。该作品(  )

图4

A.说明了女性开始成为生产的主力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C.得益于 双百 方针的精神指引D.倡导了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社会新风

15.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涉及 高产卫星 一词的文章,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1960年数据下降主要是由于(  )

A.拨乱反正的实行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C.自然灾害的影响D.总路线 的指引

二、材料阅读

16.

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图5、图6、图7分别是秦朝形势图、西汉初局部形势图、元朝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指出图5所示政治制度及其影响。(3分)
(2)比较图5和图6,说明图6所示制度导致的后果及其解决措施。(4分)
(3)根据图7,简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视角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8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7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8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图8

材料二
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 剿共 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的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西安事变的史料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认识。(10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三、开放性试题

19.

图9、图10所示漫画从某个侧面分别展示了20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图9、图10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