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湖北省部分示范高中六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437

一、单选题

1.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 衣被天下 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B.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C.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D.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3.

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美国

总人口万人

1800

3600

5900

2300

农村人口

48%

75%

93%

87%

城市人口

52%

25%

7%

13%

A.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B.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C.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D.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4.

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使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8000~10000千米。据此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荷兰经济的高度繁荣B.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C.标志着环球交通网络的形成D.促使纽约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5.

下图显示了2010~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通航机场数量情况。这一变化趋势(  )

A.推动了国际间航空货运的发展B.说明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C.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6.

面对黑死病的肆虐,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说明黑死病的爆发(  )

A.导致社会矛盾更加的尖锐B.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C.削弱了欧洲社会的稳定性D.增强了人们对疫病的防御能力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福利国家 。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除D.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8.

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文件名称

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义的通知》

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9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A.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C.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D.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9.

百家争鸣 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说明 百家争鸣 (  )

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C.导致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殊途同归D.促进了学术文化交流

10.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C.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逐步扩展和深化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11.

18世纪,欧洲出现 中国热 。启蒙思想泰斗伏尔泰认为,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士大夫对神的态度就是 敬天秉公 ,而天就是天理、自然;赞美孔子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具有普遍性。这主要说明(  )

A.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B.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C.中西方文明之间互相的借鉴D.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12.

下表展现了楔形文字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楔形文字(  )

A.字形的结构趋向抽象化B.代表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程度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派生而成的

13.

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 教皇国 ,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14.

玛雅人笃信宗教,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此外,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B.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C.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D.玛雅人生活富于宗教色彩

15.

4~6世纪,内徙至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如匈奴首领刘渊,习读《易经》《尚书》,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渐接受并使用汉语、汉文,以学习中原先进的礼仪制度和传统文化。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B.反映了游牧民族丰富了农耕文明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D.表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完成

16.

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 国际难民组织 。1950年联合国成立 难民署 ,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而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1861年,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1881年城市化率提高到7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进而带动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商品和原料的流动,需要畅通的运输渠道,大工厂制度需要仓库、码头储存原料与货物,因而一批交通枢纽城市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壮大,他们要求通过议会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同时,城市人口的集中也为开办学校或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城镇中先后出现成百所技工讲习所,传授数理化知识。过去田园式的生活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取代,人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而不再是宗教的慰藉;过去贵族乡绅热衷于赌博、嬉闹,现在则喜欢听音乐、欣赏戏剧、旅游等。城市集中了众多的工业,拥有稠密的人口,使得生活环境很难得到保证,如没有下水道系统,垃圾、粪便、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成为细菌繁殖和蚊蝇滋生的场所,城市中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疾病很容易蔓延。由于住宅建筑滞后,加上资本家为利欲所驱使,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非常严重,密集的人口使各种犯罪活动也随之大幅度上升。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

城市人口数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8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古人强调在疾病发生前就做好预防,平时坚持体能锻炼,培补正气,才会有足够的免疫力。当疫病处于萌芽阶段时,医者会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至迟在秦代就制定了对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报告制度。在中国古代,商朝就有法令制裁在街道倾倒垃圾,周代设有负责道路打扫和清洁的官职,东汉时毕岚还发明了可用来在街道洒水用的机械。古代也很注意在城市建造公厕以保证卫生,强调不吃过时变质的食物,同时,中国人素有饮用热开水的习惯,并用丝布遮盖口鼻以防粉尘和口气污染。历代医学家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如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奋力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 辨证施治 的基础。历代医学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剂,如唐代孙思邈的雄黄丸,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等。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古代的疫病探求与防治应对》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教会医院的建立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医生单独行医、坐堂问诊,或应邀上门服务的模式。医院里每一位新病人的姓名、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症状、入院时间等都记录在卡片上,并交给病人,同时,每位病人的处方都被医院保留下来,以便为病人再次就诊时提供参考。改变了中国古代个体的行医行为,由最初松散的医学社团组织形式,向具有社会性质的职业或行业转变。一些教会大学开始在其内部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在教会医学校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己也开始开办医学校。早在1907年,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华博医会华中分会印制了《免传染肺疹症之法》的传单,告诫民众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吃饭前要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脏水,不吃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等。民国初年,天花、疟疾、霍乱等流行传染病频发,危害惨重,西医采用隔离、消毒等科学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摘编自陈雁《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材料三
自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大力推行种痘,进行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疫苗的预防接种。国家不仅注意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而且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 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 中国模式 ,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环境诸要素的综合产物。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它所主张的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 的进取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的社会责任感, 宁折不弯 的民族气节与骨气, 蒿目而忧世之患 的忧患意识, 以和为贵 的人际关系,以及艰苦朴素的美德,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优秀文化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并在当代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戈钟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 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印欧种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因此,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是,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背景及其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