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时间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十七年
赠王渔洋(入直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
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三十四年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四十二年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倪玉平《中国历史上为何存在“黄宗羲定律”》
——摘编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三、开放性试题
表2中外文化交流简表
汉代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陶瓷等外传,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唐朝
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
明清时期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播了天主教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徐光启参考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论著,写成了《农政全书》;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