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518

一、单选题

1.

西周中期是青铜器铭文发展的鼎盛期,整齐、清楚、大方、规则的铭文章法比比皆是,在当时深受欢迎,形成了一种典范美;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章法则变幻莫测,且章法之间差异很大,个性鲜明,佳作迭出。这折射出西周晚期(  )

A.青铜铸造技术进步B.礼乐制度的崩溃C.诸侯无视宗法规则D.国势的日趋衰落

2.

《孙子兵法》开篇载: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君主发动战争,必须先确保是 唯民是保 的有道之战。而且,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家(  )

A.认为战争是无奈之举B.意识到百姓厌恶战争C.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D.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3.

秦朝在郡、县之下设乡,乡里设置有秩、三老和游徼等基层官吏。 有秩 是一个乡的总负责人,三老管教化,游徼管司法治安。其中,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这表明秦朝(  )

A.重视教化地方百姓B.实行外法内儒政策C.地方机构分权制衡D.基层官吏奉公守法

4.

图1所示为东汉画像砖(影印件),其画面呈现了井盐生产、庄稼收获、戈射狩猎的情形。该文物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B.工场手工业发展情况C.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D.封建庄园经济的状态

5.

图2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  )

图2

A.地方士族势力逐渐膨胀B.贵族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选官制度亟需进行改革D.寒门无法进入统治阶层

6.

《明堂乐章·迎送王公》中写道: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该作品所褒扬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A.秦始皇时期B.汉武帝时期C.北魏孝文帝时期D.武则天时期

7.

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初定租、庸、调法,规定在限额之外, 不得横有调敛 。该规定(  )

A.限制了统治集团不得为所欲为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C.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D.解决了唐政权财政困难

8.

隋唐时期的佛教不断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吸取营养,用之修正教义,或宣称沙门 五戒 寓于 五常 之中,或标榜孝敬乃儒、释所共尊。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当时统治者推崇佛教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体现了儒学的包容和开放D.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

9.

有史书称宋代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 。这表明宋代(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B.文官缺乏从政经验C.政府行政管理弊端颇多D.国家财政极度困难

10.

《剑桥中国史》指出,金朝的卫队绝大部分由女真人组成,与皇家氏族有联系的则是谋克家庭,其中也包括了众多从事农牧业的奴隶。这种谋克制度(  )

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促成金国建立封建帝制C.体现了 一国两制 的特征D.为联辽灭宋奠定了基础

11.

契丹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缘于契丹国建立以来(  )

A.实行分区治理的国策B.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C.全方位接受汉族文化D.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12.

元杂剧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配合表述剧情。每一出剧通常分为四折,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 楔子 ,比宋词的演绎更加灵活。元杂剧的兴起(  )

A.缘于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B.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C.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萌发D.缘于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融

13.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往往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反映出当时(  )

A.统治集团的分裂B.中枢权力的变化C.专制制度的弱化D.君主权力的下移

14.

清代前期,对于地方经济事务,先是由监察机构官员提出疑问和意见,然后由中央各部官员或各省级官员进行讨论。这些官员通常会结合管辖区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主管部门汇总,向皇帝报告,经皇帝批准执行。这种做法(  )

A.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B.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C.反映出抑商政策松弛D.杜绝了经济腐败问题

15.

明清之际,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作《坤舆万国全图》,介绍了地圆学说;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则分叙了五洲各国的风土地理知识。这些著作的刊行(  )

A.促进了传统科技的近代化B.达成了传教士来中国的目标C.开阔了中国人的认知视野D.推动了中国人文主义的萌发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自公元73年窦固用兵西域始,东汉便将屯田与戍边结合,沿军事攻略路线进行屯田,以保障西域用兵的军粮供给,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结束。屯田区域从东疆靠近河西的伊吾、柳中、金满三地逐步延伸至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主要在高昌、金满、疏勒、精绝、于阗、楼兰等地。在这100多年中,以河西为重心并随着东汉在西域战争的进程,屯田区沿战略要地逐次展开。东汉屯田西城基本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云集于此,丝绸之路成为文化聚汇交流之路。

——摘编自于莎莎、张安福《东汉西城屯田三废三置与西北边疆安全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期,由于内地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王朝无力如汉代那样经营和管理西域。这一时期,内地各政权在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城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亦无法控制整个西域。有研究者认为: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其说是为了捍卫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毋宁说是为了保护河西大族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西域屯田的主要特征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魏晋时期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中宗李显(683~684年、705~710年在位)和唐睿宗李旦(684~690年,710~712年在位)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生的两个儿子,他们两兄弟先后继位当过皇帝。李显在位时,裙带关系组成的腐败集团操控了中枢政坛,他们诬告张柬之等谋反并将其杀害,后来韦后等人用毒饼将中宗毒死。睿宗即位后,让太平公主参预政事,掌握实权。宰相奏事时,先问其有没有与太平公主商量过,自己不发表什么意见。太平公主以皇妹恃功独霸朝政,行事有其母武则天之遗风,朝臣趋附其门者如市,自宰相以下进退系于公主一言。她见皇太子英武,欲废之另择闇弱,以长久把持权位,并将正直的宰相宋璟、姚崇、张说摈出京师。虽然愚闇的睿宗提前禅位于太子,但当朝宰相七人中仍有五个出自太平公主之门下。最后李隆基(睿宗之子)再次发动政变清除太平公主一党,才使得唐朝政局归为一统,结束了政治动荡的局面。

——摘编自袁刚《科举文官支撑唐中宗、睿宗朝政治乱而不坠》

(1)根据材料,概括唐中宗和唐睿宗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坛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教人,莫不教人 明人伦 ,以使之去 气质之偏,物欲之蔽 ,从而实现天下大治。为此,他要求学生先读《四书》,再读《六经》,并对这些经典多有注释,竭力宣扬封建纲常。他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德育与智育合而为一。读书要专心、虚心和 识得大意 ,若 东看西看,则此心已散漫了 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 。作为一位热心讲学的教育家,朱熹总结和发扬了古代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对教育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邦国《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指出,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无裨于拯救国家危亡。理学家脱离时事,只是在那里矜谈妙语,游说无根。学校因 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已成为势利场所,失去了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此,他主张改革学校系统,扩大学校权力,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在他看来,学科技的学生应与学《五经》的学生一样升迁,享受同等待遇。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 ,取士不应局限在科举制上,要为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人多开辟出路,从而使朝廷尽可能搜罗有用之才。他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对后世颇有启迪意义。

——摘编自韦齐发《黄宗羲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概括朱熹的教育思想并简析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理念与智慧并存、气度与神韵兼具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西汉年间,张骞开辟的古丝绸之路,唐朝玄奘的西行取经,明代郑和的西洋之旅,清朝先进知识分子的 西学东渐 ,都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在对待文化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交流互鉴的姿态。

——摘编自陈玉斌、张瑜、刘友田《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变革与复兴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文化 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