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1096

一、单选题

1.

2021年3月,《考古中国》发布了最新考古发现,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的三星堆古遗址出土了大批具有古蜀文化特点青铜、金、玉器等文物,与中原文化显著不同。这反映了(  )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D.农业工具制造世界领先

2.

商王推崇问卜求神,举行宗教祭祀来遵循天命。而周王虽然也认天命,但又认为 天命靡常,惟德是亲 ,强调敬天保民。这反映周朝更推崇(  )

A.图腾崇拜B.鬼神崇拜C.圣人崇拜D.自然崇拜

3.

先秦时期, 关外 泛指函谷关或渔关以外地区;西汉到东汉的前期,指的是玉门关的外面;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山海关往东和嘉峪关往西的地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关外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B.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不断扩大C.古代中国政治重心不断向东迁移D.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

4.

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 秀骨清像 的独特形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鲜卑族加速封建化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属于影像史料D.体现中西文化融合

5.

东汉末年以后,朝廷都是由丞相总领政务,兼录尚书事,皇帝身边没有内朝;隋唐整合以往制度,形成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体制。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宰相任用范围B.打破了汉晋以来的门阀贵族政治C.加剧了豪族干政局面D.强化了君主对中枢决策机构控制

6.

对图一认识正确的是(  )

图一

A.以男丁为计征对象B.保证农民不违农时C.推动单一的货币税D.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7.

以下古代中国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治理措施,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朝代

措施

两汉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A.治理方式侧重军事管理B.因地制宜且因俗而治C.注重保障少数民族权益D.有利边疆的稳定发展

8.

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已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

9.

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陈献章认为 道为天地之本 ,但又强调通过个人的涵养来 内求诸心 ,实现 道心合一 。与这一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老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

10.

据相关资料统计,1852—1858年列强从广东汕头掠运出国的华工约有4万多名。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辛丑条约》签订B.美国加速西部开发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西方进入垄断阶段

11.

19世纪后期,西方传教士在华开设的一大批教会学校,没有一所在清政府立案。清政府只能在自己办理的洋务学堂明确禁止洋教习有传教行为,对教会学校如何教育中国人只能任凭传教士的愿望。这一现象说明(  )

A.教会学校客观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B.教会学校依靠不平等条约享有教育特权C.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教会学校教育不利于中国教育的本土化

12.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重农抑商政策严格B.商业契约意识明显C.生产方式发生改变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13.

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14.

到了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重要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人们思想C.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D.宗教改革兴起唤醒民族意识

15.

依据图二中的信息判断,该地图是(  )

图二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C.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D.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

16.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事件。以下为若干记载

面对总统的强力反制措施、美洲国家组织对美国的坚实支持……他赫鲁晓夫同意移除攻击型武器,危机就此落寞。

美国学者《美国的故事》1964

总统接到苏联元首赫鲁晓夫信的几天之后,他们对古巴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同意移除飞弹。因之,美国同意结束禁运且不入侵古巴。

美国教科书《美国始终如是》1995

肯尼迪总统说,为了换取撤除我们的飞弹导弹,他还将会从土耳其和意大利移除美国的飞弹。

《赫鲁晓夫回忆录》1974年版

依据上述材料探究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相关真相已随着时间的逐渐久远而无法揭开B.美国为此妥协撤走了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
C.都存在主观色彩,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D.都存在相关瑕疵,应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画家描绘了多个社会问题,孤立地看,是一个个互不关联的偶发事件或可供欣赏的噱头,联系起来看,则是一桩桩有着内在深刻联系的失政之象,特别是画家超出了绘画表现事务的常规,描绘了一系列交通险情如惊马闹市、船桥欲撞等,这绝不是为了赏心悦目,描绘这些,既不是画家创作的突发性,也不是开封生活的偶然性,而是北宋末年日益衰微的朝廷政治必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弊病。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善于针砭现实的画家,是不会熟视无睹的。

——余晖《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材料二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卷,仿摹者众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合作画成。清院本对复杂的生活作了集中、生动的概括,以简练的笔法动静结合,再现了当时汴京的风貌,增加了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和情节。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期 盛世 、隐忧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 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 学在官府 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 焚书坑儒 ,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 太学 并开始 以儒取士 。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 文字狱 。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从历史的角度,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垄断是由历史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政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而阶段性是指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

——王美君《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阶段性 角度分析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垄断教育的原因,指出推动上述垄断局面变化的中国因素。(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到了宋代,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民间饮茶风气盛行。明清时期,武夷茶区盛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还有许多珍贵的名丛茶树……在鸦片战争前,其茶叶就主要用于外销,形成了两条著名的 万里茶路 ,一是北上俄罗斯的陆上茶路;二是 独口通商 时期运往 广州十三行 的茶路。五口通商后,则主要是远贩欧美,武夷山茶业进入历史巅峰时期。但好景不长,武夷山茶叶在近代逐步衰落。

——摘编自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等文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夷山茶叶生产特点,并分析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由于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行为,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即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与行为者的主观目的是相联系的,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一致的形式,可称为历史的自觉工具,反之,则称为历史的不自觉工具。但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一旦产生,其价值和影响就不再局限于行为本身,都已经载入史册,都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作用。

——董小川《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问题——主观意志与客观效果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