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重庆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424

一、单选题

1.

中华先民的聚落常呈环壕分布。如临潼姜寨聚落(图为遗址复原图),居住区外有壕沟围绕,区内所有房屋排列整齐,房屋门道都朝向中央广场,且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分布。这一聚落布局反映出中华先民崇尚(  )

A.稳定执中B.以人为本C.天下为公D.崇德尚贤

2.

西周初期,在王室册命诸侯仪式上,受封者要进行盟誓。《左传》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卿大夫、士的册命以及子孙世袭爵位时也都要盟誓。西周盟誓活动的主要意图是(  )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B.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C.稳固周朝统治秩序D.宣扬政权更替合法性

3.

研究发现,在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砖中,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而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画面中人的数量并不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B.地区经济发展差异C.牛耕技术尚未普及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4.

唐朝晚期来华的朝鲜人崔致远在《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中写道,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由这首诗可以看出(  )

A.民族交融空前频繁B.异域文化影响中国C.儒家文化影响四邻D.晚唐社会走向衰落

5.

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提出了 分斋 教学模式,即在书院里分别设立 经义 治事 两斋进行教学。 经义 斋教授弟子儒学经典, 治事 斋讲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实用知识。这一教育实践折射出(  )

A.北宋出现严重统治危机B.时代需要推动教育革新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科举制度催生向学风尚

6.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不记名,无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代替现金流通。庄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B.金属货币流通量不足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白银货币化发展趋势

7.

下表为1867至1885年间江南制造总局所造轮船概况,由表中的信息可得(  )

舰名

制造年份

吨位

马力

备注

惠吉号

1868

600

292

上海购买轮机,自造锅炉及木质船壳,装配而成。

测海号

1869

640

431

轮机、锅炉从国外购买,木质船壳自造装配而成。

威靖号

1870

1000

605

轮机、锅炉、木质船壳全部由机器制造局自造。

驭远号

1875

2800

1800

同上。

保民号

1885

暂缺

1900

中国自造第一艘钢甲船。

A.晚清军备制造能力提升B.洋务运动将以失败告终C.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缓慢D.舰船生产技术实现自主

8.

1922年,《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 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  )

A.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主张B.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C.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倡导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9.

1945年3月,廖冰兄、张光宇等八位漫画家在重庆举办漫画联展,其中《枭暴》《窈窕淑兵》等作品深受山城民众欢迎。《枭暴》描绘了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凶猛的枭企图钳制呼唤光明的雄鸡;《窈窕淑兵》则凸显了克扣军饷导致士兵骨瘦如柴的现状。这些漫画作品(  )

A.采用了写实的表达手法B.反映出民众对日寇暴行的愤怒C.阐释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D.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

10.

下表为我国建国初期工业、手工业和农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建国初期(  )

1949

1952

1953

1954

1955

工业

其中:现代工业

工场手工业

手工业

农业及副业

合计

232

170

62

69

699

100

327

267

60

88

585

100

376

304

72

96

528

100

401

328

73

101

498

100

405

336

69

92

503

100

注:手工业包括合作化手工业及个体手工业。

①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③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变化 ④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

希罗多德在写作《历史》时,常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搜集资料,在资料运用时详加甄别,对于不十分可信的资料,明确说明其来处。他说, 我的职责是记叙人们向我叙说的事情,但相信一切并不是我的责任,这一原则可以适用于我的整部历史 。这表明(  )

A.《历史》一书所述内容并不可信B.历史研究需有审慎求真的理性精神C.通过实地考察搜集的资料更真实D.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12.

17世纪,荷兰的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世界地图,地图中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一一标注出来。这一现象说明(  )

A.荷兰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B.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C.科技革命推动了制图业发展D.制图业受殖民扩张活动影响

1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可在参议院同意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这样的政体设计体现了(  )

A.自由平等原则B.法律至上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14.

1954年,美国政府颁布《第480号公法》,规定美国以出售、借贷、赠与等方式,向缺粮国家提供粮食。负责该项法案的议员汉弗莱说: 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吃饭……如果你要寻找一种使人们必须依靠你的办法,同你合作,这种粮食方面的依靠是极大的……。 美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旨在(  )

A.扩大海外粮食市场B.增强反苏国际力量C.促进西欧经济复苏D.塑造民主国家形象

15.

二战后,埃及政府规定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新加坡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开展了东方价值观教育,强调国家至上、廉洁奉公等理念。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

A.未摆脱宗主国影响B.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C.重视民族国家建设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蒙古诸部在吸收八旗制度、草原会盟习俗基础上,实行盟旗制度,各旗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盟、旗不相统属。统一新疆后,在传统伯克制度基础上,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伯克不能世袭,负责当地民政事务。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设府厅州县,建立保甲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在边地创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清朝的边疆治理制度较历代而言最为成熟和完善,体现了清朝治边方略的基本精神,边疆治理也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 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中华民国人民 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参议院的参议员 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举措所体现的治边策略,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呈现的新变化,分析边疆治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 阿拉伯酒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咖啡由此成为普及化饮品,它不只代表悠闲,还代表劳动。

咖啡在世界的传播及种植情况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咖啡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解释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解释合理)(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 公共卫生联邦主义 ,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 政府统治 多元治理 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 痼疾 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