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279

一、单选题

1.

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这反映出(  )

A.贵族生活被全社会效仿B.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C.宗法制对社会影响深刻D.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

2.

孝文帝对北魏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若当下再 因循 旧制,便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孝文帝决定 稽参古式,宪章旧典 ,以移风易俗、实现文德之治。孝文帝做出的这一决定(  )

A.推动了南北经济格局的逆转B.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C.加速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D.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复兴

3.

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 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 。范仲淹的这一做法(  )

A.利用了商贾唯利是图的本性B.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C.加剧了当地社会发展的无序化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4.

1940年9月初,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领导人彭雪枫指挥敌后武装于肖县、宿县、永城、夏邑各地向敌全线出击并获得辉煌战果,之后率部再次进军淮上,迅速开辟了淮上抗日根据地。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

A.解决了根据地经济困难问题B.巩固了国共合作C.加速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D.策应了百团大战

5.

1993年,中国股份制企业以9440家的增量获得迅猛发展,总数已有1.3万多家。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社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农村体制改革基本完成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6.

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帕加马帝国(位于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国王欧迈尼斯二世为了使帕加马图书馆的藏书量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相媲美,打算从埃及大量进口莎草纸。但托勒密古埃及王朝国王托勒密五世不仅将莎草纸制造方法列为国家机密,而且禁止向帕加马输出莎草纸。据此可推知(  )

A.古代亚非文化竞争激烈B.莎草纸是古埃及人的重要经济来源C.古代埃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D.古埃及象形文字历史悠久

7.

从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起,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的国教,崇拜代表光明与幸福的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大流士一世号召人们崇拜最高神,宣称他之所以为万民之王乃是最高神的旨意。大流士一世的举措(  )

A.体现了德政B.确立了政教合一体制C.神化了君权D.诠释了神权高于君权

8.

哈里发鼓励全国各地整修农田,恢复生产,他还特别在帝国中心地带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新开了许多运河和干渠。两河流域下游、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灌溉便利,谷物、水产丰饶,因此成了鱼米之乡。据此可知,该帝国(  )

A.最早培育出了水稻B.主要依赖水运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是阿拉伯帝国

9.

下图所示为玛雅人雨神(是一个与播种丰收、五谷丰登有关的神祇)像杯。该文物可用于研究古代玛雅(  )

A.手工业技术水平B.农业文明的地位C.科学技术的起源D.自然环境的状况

10.

商业革命所开拓的国际市场使工场手工业避开了国内的不利条件。工场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后,以它规模大、分工细、设备和劳动力利用率高、产品价廉等优势,摧垮了行会手工业和农村独立手工业。据此推断,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西欧商业的发展B.催生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C.导致西欧个体小生产者破产D.提升了西欧社会生产力水平

11.

图1、图2所示为两幅不同时期的圣母画像。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A.人文主义光辉的闪耀B.人们开始关注人的本身C.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D.独立的民族教会的建立

1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只有再次通过选举才能继续留任。而美国联邦法院法官在接受美国总统的任命之后,该项任命将终身有效。美国联邦法院法官的任职的这一规定(  )

A.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B.体现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C.有助于法官独立地行使司法权D.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

13.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该地区几乎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的时间是(  )

A.16世纪后期B.18世纪晚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14.

苏联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消极怠工成为普遍现象,苏联不少农庄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仅1930年2月、3月这两个月内,各地被屠宰的大牲畜约1400万头,其中猪被屠宰掉1/3,羊被屠宰掉1/4。这表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造成了粮食的短缺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违背了农业发展规律D.助推了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15.

1927年7月,苏加诺与伊斯卡克、安瓦里等人成立 印尼民族主义联盟 ,后该联盟改为 印尼民族党 ,该党强调团结各阶层,实行与殖民者不合作政策。这些活动(  )

A.促使印尼取得了民族独立B.深受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C.顺应了印尼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D.说明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势力的衰落

16.

1945年6月颁布的《联合国宪章》规定: 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这一规定(  )

A.否定了联合国的民主性B.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C.具有鲜明的强权政治色彩D.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

二、材料阅读

17.

[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增长来看,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毫无疑问,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定平《从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看明清之际的生产发展水平》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简析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6分)

18.

[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国家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 国家 观念,区别了 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 国家 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 国民 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 最良 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 竞争太烈 ,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 国家 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 中国民族 这一概念。
材料二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 民权 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 民权 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 排满 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 五族共和 。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国家观形成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宣扬的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影响。(6分)

19.

[罗马法律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起初,《十二铜表法》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城邦的公民,属于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执法官按照罗马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吸收外邦人法律,拓展罗马法的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在帝国社会中,庞杂的法令需要加以编纂和整理。同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也要求确切地规定权利与义务。因此,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二
从3世纪起,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法律汇编工作。公元4世纪末,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和挽救垂危的奴隶制。他的目的虽未实现,但他系统编纂罗马法的工作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民法大全》反映出帝国全盛时期的罗马法的全貌。从这一意义上讲,《民法大会》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发展的顶峰。后世所讲的罗马法往往就是指《民法大全》,它也是研究罗马法的主要史料。

——摘编自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马法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其标志性事件。(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法大全》编纂的历史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资本主义是超越其国界发展的。19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也在生产过剩危机的驱策下向全世界扩张。由于英国对国内及欧美旧市场的榨取愈来愈困难,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资产阶级于是把眼光转向未来的新市场,转向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转向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转向亚洲殖民地印度,转向统一封闭的中国,并采取了战争、签订不平等商约、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四种不同的方式。

——摘编自郭曦晓《鸦片战争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

材料阐释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诸多信息。请选取材料中的任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