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397

一、单选题

1.

据下图可知,当时(  )

A.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早B.巴蜀地区文明独树一帜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形态D.中华早期文明多元发展

2.

西周时期,周夷王赐虢国君主季子弓矢斧钺,使之 用征蛮方 ;春秋时期,周襄王赐晋文公弓矢斧钺,命为诸侯之长 侯伯 ,成为 五霸 之一。材料表明(  )

A.诸侯不断挑战王室权威B.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影响深远C.宗法分封制度得到巩固D.周王掌握着诸侯军队的领导权

3.

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箓,《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 有赤光,室中尽明 。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4.

《哥舒歌》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的西北边境地区十分流行,其歌词为 北斗七星高,哥舒(即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歌》可以印证军镇的设置( )

A.造成内重外轻的局面B.引发安史之乱C.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务D.导致藩镇割据

5.

下表为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这体现出( )

类型

主要代表

西夏发行

汉文货币

元德通宝

西夏发行

西夏文货币

贞观宝钱

北宋货币

祥符元宝、通宝

A.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

6.

元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独特的现象,其剧本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悲苦的结局极少出现。这表明元杂剧(  )

A.市场化创作倾向明显B.宣扬了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C.促进了戏曲走向成熟D.彰显了文人阶层的情致意趣

7.

明清商人持 工具型 职业身份认同的占据了多数,他们对经营商业既不 好之 ,也不 乐之 耻之 ,仅仅将营商视为一种谋生或求富的工具。这反映出明清(  )

A.商人阶层政治地位低下B.经济转型动力不足C.商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D.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8.

据下表可知,满族统治者(  )

时间

大事

1623

努尔哈赤着每旗出小旗长一人,带人前往朝鲜边界一带驻守,并要求谨慎防守

1689

《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

A.坚持发展平等的对外关系B.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事务C.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成D.具备一定的疆域边界观念

9.

《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 他者 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 小他者 外,还有两类 大他者 ,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

A.突破了传统的 夷夏观 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10.

清朝建立后,巡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这一局面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发生变化。据统计,1840年全国15位巡抚中有8人为汉人,1865年全国15位巡抚皆为汉人。这一变化表明清王朝(  )

A.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弱化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缓和C.汉族地主官僚势力提升D.农民战争影响历史进程

1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 务实之才 ,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 经济特科 随即 停罢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B.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C.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D.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

12.

起义门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座城门,清朝时称为 中门 ,武昌起义后改为现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时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贵更是拆毁城楼。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武昌成为南北势力争夺重点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远C.北洋军阀干政问题日益突出D.革命遗址保护意识缺乏

13.

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 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 。1933年国民政府更直接限制文科的招生人数,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科。国民政府的做法(  )

A.适应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B.坚持了重理轻文的传统C.推动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D.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14.

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5.

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提出要整理全国各地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不一致的状况,在短期达到全国税政的统一。 要则 的颁布旨在(  )

A.稳定全国的物价体系B.支援抗美援朝战争C.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D.实施 一五 计划

16.

2001年,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准确地判断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干在于 道德 ,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民 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这表明, 纲要 (  )

A.明确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B.坚持在继承创新中发展公民道德建设C.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强调以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为实施要点

17.

赫梯帝国的统治者除了继续任用王室后代出任祭司职位外,还接纳异族的神职人员参加赫梯宗教活动,甚至将被征服者胡里人的神灵泰苏普和女神海帕特奉为主神。赫梯帝国的做法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王室对政治特权的垄断B.充分发挥宗教的基层治理功能C.减少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反抗D.增强宗教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18.

下表为古代美洲玛雅人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  )

婚役

婚前,男子要在女方家里居住六七年之久,帮岳父打长工,如果表现不好,岳父可将男子赶走,男子就会成为众人的笑柄

聘礼

男方必须要准备比较贵重的聘礼,常常给男方再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A.助长了玛雅社会的奢侈之风B.维护了贵族等级制度C.有利于增强玛雅社会的稳定D.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19.

马丁·路德指出, 在基督里,并不分男的、女的、自主的、为奴的、犹太人、希利尼人。就身体而言,他们都是平等的 。路德的上述思想(  )

A.提出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诉求B.渗透了主权在民的观念C.否定了基督教信仰的神圣性D.传播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20.

17世纪以来,英国的济贫院可以在院外对流浪者、失业者提供救济;19世纪30年代末以后,英国停止了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济贫院也逐渐成为了鳏寡孤独、丧失劳动能力者的收容所。这一变化(  )

A.使得获取救济成为公民权利B.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C.进一步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D.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

21.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颁布的《临时章程》提出: 国际会员应竭力使他们本国的分散的工人团体联合成为全国性中央机关为代表的全国性组织 。由此可见,第一国际(  )

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B.强调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主义精神C.有力地援助了巴黎公社革命D.意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22.

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 大西洋革命 ,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 早产 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任重道远。据此,拉美独立运动被称为一场 早产 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B.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C.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23.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 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 ,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 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 。据此可知,美国(  )

A.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24.

下表为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部分大事摘编 。这反映了(  )

法国

支持发展核武器,推行促进欧洲统一的外交政策,退出北约

东欧国家

掀起改革浪潮,试图改变苏联模式,甚至爆发与苏联的冲突

中国

中国和苏联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等方面逐渐产生重大的分歧,走向分裂

A.国际关系逐渐摆脱冷战影响B.两极格局下国际力量分化调整C.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抗加剧D.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发生转移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 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 ,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 大清国 ,意为 大清朝 ,或称为 中华公所 ,富含 中华文化 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 半开化的国家

——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初

中国茶叶进入英国,主要由葡萄牙、荷兰等转口

1637

东印度公司船只去广州运茶回英国,直接进口武夷茶

17世纪

中期

饮茶风尚在王室传播开来;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尔特为此写诗献给查理二世,成为欧洲最早的饮茶诗;有关茶的其他文学作品也逐渐出现

1660

英国上等茶叶每磅售10英镑,其价格之昂贵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买得起

18世纪

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瓷器的进口,大量中国茶具也输入英国,中国的瓷茶杯是无把手的,其后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将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

1799

进入伦敦附近随便哪家贫民住的茅舍,都会发现他们不但从早到晚喝茶,而且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19世纪初

英国人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需支付巨额白银,为了改变这一不利情况,便将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

1820

英国人开始在殖民地印度和锡兰种植茶树

1834

为了抢时间及时运来中国新茶,英国海运公司竞相采用快速帆船

19世纪下半期以来

英国上层社会受法国人影响,按福建方言的发音叫做Tea;大部分英国人喜欢喝红茶,习惯将茶叶放在水里煮,喝时加上蔗糖或牛奶,与中国福建饮茶风俗差异大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以原始部落法和汉晋法律结合, 刑重网密 ,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 罢门房之诛 ,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 齐之以法 示之以礼 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 死、流、徒、鞭、杖 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 律、令、格 为体例,体系较于唐律相差无几。

——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和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的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