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506

一、单选题

1.

下列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该时期(  )

A.冶铸技术成熟B.原始文字萌芽C.礼乐制度完善D.早期国家产生

2.

商代的分封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而西周初年的分封主要是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的武装拓展,且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据此推知,周初分封(  )

A.强化了对新版图的控制B.避免了王族内部纷争C.旨在促进民族间的交融D.确立了贵族等级序列

3.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开篇之语;司马迁著《史记》时,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佐以其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共同反映出二人(  )

A.出色的治史能力B.独特的治史方法C.较强的使命担当D.曲折的创作历程

4.

学者杨向奎指出: 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大一统观念影响深远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C.封建化进程遭遇挫折D.政权更迭渐趋频繁

5.

隋唐时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 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 。材料重在强调,隋唐科举(  )

A.扩大了官吏来源B.利于社会公平C.抑制了门阀势力D.存在制度缺陷

6.

表1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统计简表。表中的②应是(  )

表1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247.1

19.8%

998.6%

80.2%

392

43.2%

514.9%

56.8%

1122.5

62.9%

662.4

37.1%

A.西汉B.唐朝C.北宋D.元朝

7.

图3所列四枚古钱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形制与钱文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图3

A.民族交融的加强B.冶铁技术的进步C.抑商政策的演变D.征税方式的变化

8.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

9.

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谣,到明清变成了 湖广熟,天下足 。雍正五年(1727年)湖广总督福敏奏称: 大江以南,皆系财赋重地,唯独米谷皆赖湖广接济。 这一变化突出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

A.耕作技术明显提升B.经济作物品种繁多C.人地矛盾日益凸显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10.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 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 ,而称清儒 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 实事求是 之教 。据此推知,阮元主张(  )

A.崇道礼佛B.经世致用C.修身养性D.尊孔复古

11.

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他们的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D.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2.

英国当代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认为,近代早期城市有充当十字路口和邂逅场所的功能,城市的公共空间方便了政客与学者、绅士与工匠、田野与研究室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可用于说明,欧洲近代早期城市(  )

A.商贸中心地位强化B.人口激增问题凸现C.有利于知识的传播D.市民自治影响深远

13.

表2是某学者关于美国外来移民的社会地位变动的研究结论。这一结论突出说明(  )

表2

时间

地位

17891880

是备受欢迎的财富

18801924

逐渐被看作是威胁而加以限制

19241934

在美国的地位跌入谷底

A.社会环境影响外来移民地位B.美国的劳动力资源日趋短缺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移民数量D.世界形势变化制约移民走向

14.

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称茶是 思考和谈话的润滑剂 。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 我们只要在乡下,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 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出现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的历史学派,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谴责美苏冷战对抗B.纠正不良学风C.完善史书编写体例D.树立非洲自信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明的突破

材料一 所谓精神突破,指的是价值取向、精神方向的根本突破或转型,是意识形态系统的解构重建。所谓轴心突破,即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的精神突破,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这次精神突破的标志,就是世界几大主要文化类型分别诞生了各自主要的文化代表和思想主张……以后的人类思想就围绕着这些轴心开始旋转,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史。

——摘编自赵士林《中华民族:未完成的精神突破》

材料二 中华文明发生突破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突破,从思想层面看,表现在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这些新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路向,其价值观念也如基因一样不断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重构着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与思想突破互为因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被战国群雄以制度变革的方式保存下来,再经由秦朝的整齐划一成为历代制度的渊薮。

——摘编自李磊《编户齐民制与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的突破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中国大中国

材料一 虽然中原王朝在西周时期已形成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政治观,但在地理意义上, 四海 仍是狭小的空间概念。由于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的经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 绥服 安边 或修筑长城抵御异族入侵。……与之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猎民族由于经济的单一性,迫切需要与中原建立稳定的经济交往关系。但是,在正常交换无法得到满足时,战争掠夺便成为一种非常手段,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 中国 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 中国 ……辽人自称 北朝 ,称北宋为 南朝 ,具有 南朝 北朝 是一家、 南朝 北朝 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 中国 ,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 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 小中国 。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 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 元朝开启了 大中国 时代 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三、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城中轴线

材料一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缩影,是古代国家政治性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之中的宫城则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遵从了《周礼·考工记》中 前朝后寝 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 等规划理念,凸显出其王朝政治的正统与合法。都城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的是大朝正殿居中、居前的理念,并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都城中轴线。……元明清三代,古都北京中轴线延续了秦汉唐宋以来都城中轴线的做法,并进一步使之规范化,这条中轴线南自永定门,向北依次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承天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钟楼、鼓楼……其基点是大朝正殿太和殿。这个国家的世代相承不因古代中国不同族属的统治者而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古都北京的中轴线就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材料二 从1911年的 辛亥革命 到1919年的 五四运动 ,从1937年的 卢沟桥事变 到1949年的和平解放以及被新中国确定为首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北京的中轴线也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在新的国徽上,天安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标志。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已经取代了紫禁城,获得全国政治核心的重要地位。位于天安门两侧的两组皇家坛庙(即社稷坛与太庙),早就随清朝灭亡而失去了政治功能。1914年,社稷坛被民国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并把享殿改称中山堂。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把明清太庙(1924年被辟为和平公园,后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匾额,于1950年 五一劳动节 正式对外开放。
与天安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天安门广场。通过1954年的改造,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即中华门、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使天安门的视野更加开阔,地位更加突出。东西长安街拓宽以后,天安门变得更加雄伟。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建造的坐落在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标志性建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新建有两组重要的建筑,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则是国家博物馆,其对称格局与中国古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在北京中轴线上最晚出现的重要建筑为毛主席纪念堂。这座建筑为正方形,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原中华门的位置),南面为正阳门,北面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北与天安门遥遥相望,东、西两侧则有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衬托。

——摘编自王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政治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都北京都城中轴线的特色。(4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北京都城中轴线的变迁予以阐释。(11分)

四、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14分)
材料一

表3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鲜卑、拓跋各部、突厥人、塞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古代史知识,从 文化交流与传播 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