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城中轴线
材料一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缩影,是古代国家政治性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而都城之中的宫城则是国家的政治中枢。元大都在布局形制上遵从了《周礼·考工记》中
“前朝后寝
”
“前朝后市
”
“左祖右社
”等规划理念,凸显出其王朝政治的正统与合法。都城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的是大朝正殿居中、居前的理念,并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都城中轴线。……元明清三代,古都北京中轴线延续了秦汉唐宋以来都城中轴线的做法,并进一步使之规范化,这条中轴线南自永定门,向北依次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承天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钟楼、鼓楼……其基点是大朝正殿太和殿。这个国家的世代相承不因古代中国不同族属的统治者而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古都北京的中轴线就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材料二 从1911年的
“辛亥革命
”到1919年的
“五四运动
”,从1937年的
“卢沟桥事变
”到1949年的和平解放以及被新中国确定为首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在北京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北京的中轴线也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在新的国徽上,天安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标志。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已经取代了紫禁城,获得全国政治核心的重要地位。位于天安门两侧的两组皇家坛庙(即社稷坛与太庙),早就随清朝灭亡而失去了政治功能。1914年,社稷坛被民国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并把享殿改称中山堂。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把明清太庙(1924年被辟为和平公园,后改为故宫博物院分院)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匾额,于1950年
“五一劳动节
”正式对外开放。
与天安门联系在一起的,是天安门广场。通过1954年的改造,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即中华门、长安左门及长安右门),使天安门的视野更加开阔,地位更加突出。东西长安街拓宽以后,天安门变得更加雄伟。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建造的坐落在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标志性建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新建有两组重要的建筑,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则是国家博物馆,其对称格局与中国古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在北京中轴线上最晚出现的重要建筑为毛主席纪念堂。这座建筑为正方形,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原中华门的位置),南面为正阳门,北面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北与天安门遥遥相望,东、西两侧则有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衬托。
——摘编自王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政治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都北京都城中轴线的特色。(4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北京都城中轴线的变迁予以阐释。(1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