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居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二
1801年至1851年期间,英国人口大量流入工业发达的地区,比如利物浦从8.2万增长到37.6万,曼彻斯特从7.5万增长到30.3万。1801—1831年期间,农业占优势的贝德福德、伯克等地累计失去37.9万人。就劳动力分布来看,以1851年的大不列颠为例,农、林、渔占21.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占42.9%,商业和交通占15.8%,家庭和个人服务占13%,其他占6.7%。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换,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7万多亿元,增长了近186倍。随着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以社会保障水平为例,据学者统计研究,2002—2015年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呈螺旋上升趋势。社会各界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注大幅提高,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将
“共享
”纳入其中,提出各类社会群体应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摘编自施国庆、徐隽倬《流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人口流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影响。(8分)
(3)综合以上材料,从人口流动现象中可得到哪些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