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669

一、单选题

1.

殷革夏命 后,商族成为 天下共主 。商王朝一方而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 天下共主 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2.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 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 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时间

内容

西周之前

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

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

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足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3.

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农具)淡食 。这说明汉代(  )

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4.

东晋南朝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隐逸的文化精神风貌:游离于政治,慕尚隐逸;游离于现实,遁入空门;游离于礼法,注重性情;游离于国家,推崇个体等。这一状况(  )

A.促使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根源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有利于文学艺术的推陈出新D.反映出南北社会发展水平缩小

5.

唐太宗末年, 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一宰相名号创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唐德宗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  )

A.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B.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C.解决中枢机构之间的矛盾D.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6.

宋代, 城镇居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坊郭户。坊郭户是以财产标准区分为主客户的。坊郭客户以上无片瓦为其特征。……坊郭主户包括经营大小商铺的坐贾、手工业作坊、各种服务业行业中有产业的民户。 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雇佣关系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向B.工商业市镇取代了政治型城镇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结构变化D.工商业者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7.

明末短篇话本小说《型世言》设计的人物形象很有特色:第一回,借人物形象阐扬 的思想观;第二、三、四回是 ;第五回重点是 ;第六回是节烈。据此可知,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  )

A.有利于理学观念的世俗化B.迎合了平民百姓的品味C.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D.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8.

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对科举中的回避之法进行了较大改动,乡试从雍正元年、会试从二年开始,考试回避官员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员子弟考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另行考校 ,二是 一体考试 ,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  )

A.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法定化程序B.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旨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9.

1876年,元煦在《沪游杂记》巾描写了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骑自行车情形: 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 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国人能够普遍接受新生事物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C.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D.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10.

日本在甲午战争开战前,一直面临着两种压力,一种是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的压力,另一种是西方列强强迫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因此,日本认为,战胜了中国也就战胜了世界,这样就在世界尤其是欧洲面前提高了地位。这说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

A.受到列强对华态度制约B.旨在迫使清政府放弃宗主国地位C.意图改变世界政治格局D.具有深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需要

11.

某学者认为,《新青年》杂志以倡导 文学革命 起家,但在办刊之初,即存在着学术与政治的张力。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青年》编辑与创作群体逐渐形成了 政治型学理 的路径,并引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新青年》杂志(  )

A.致力于救亡与启蒙的结合B.意在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C.实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合一D.以提高民众的文学素养为核心

12.

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湖南,中国共产党把农民协会组织机构延伸至各村,成立村农民协会,规定 村农民协会为农民协会基本组织,为会员间及会员与此同时级农民协会间联络之主要场所 。农民协会转变成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现代性革命组织。该状况(  )

A.使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转型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适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D.为土地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

13.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地方当局曾拟议变卖成都皇城地产。这块地的产权属于四川大学,此举引起川大校方的激烈反对。四川大学号称 国立大学 ,但实际却控制在地方军人之手。四川大学师生连续发表宣言,急电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各大新闻单位披露消息,迫使四川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

A.国民政府已丧失对四川的有效统治B.社会舆论对时局产生影响C.大学师生结成了反封建的统一战线D.知识阶层主导了社会走向

14.

下表为1937~1945年八路军120师缴获和配备电台情况(单位:台)据此可知,当时该部队(  )

周年

1

2

3

4

5

6

7

8

缴获

1

3

12

2

1

3

配备

21(19397

25(1941

27(19434

25(19447

A.利用现代技术为抗日服务B.逐渐成为了抗日的主力部队C.军事装备及技术比较落后D.主要通过缴获取得战略物资

15.

某学者认为,从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全局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突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从长远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包含了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该学者意在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使外交领域政治与经济诉求开始合一B.否定了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C.着眼于睦邻友好关系的重塑以及升华D.适应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需要

16.

20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了三个经济现象,如下表所示。这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序号

经济现象

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其经营方向明显地倾向于非农产业,如工矿、运输、商业、服务业等

城乡市场的开拓。城乡农贸市场首先恢复,并日益繁荣,继而出现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中的一些能人,走出了小农经济的生存逻辑,激发出创业的冲动

A.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B.利用了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C.实行农户分散决策和自主进入市场的机制D.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7.

梭伦改革时,五百人理事会被赋予起草将在集会上提出的法律责任,并通过从属于它的委员会执行管理职能。集会和法庭由被称为执政官的行政官员主持。执政官继承了古代国王的祭祀职能,主管宗教仪式、夫妇间的家庭关系、去世者的财产继承和遗嘱的执行。这说明梭伦改革(  )

A.践行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B.构建了朴素的城邦民主政治体系C.具有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特征D.调动了城邦居民参与政治积极性

18.

近代早期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荷兰东印度的公司的形象是 左手拿着账册,右手拿着刀剑 。考虑到军事技术革命,我们可以把刀剑改为火枪。 账册 火枪 说明当时(  )

A.殖民扩张以军事技术为根本动力B.荷兰手工业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C.公司成为社会生产主要组织形式D.国际贸易与暴力存在不同程度关联

19.

从17世纪晚期开始,英国上层文化从王室的仆从变成了商业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商业化产生了多种新型社会交往活动场所,诸如咖啡厅、旅馆、酒店、酒馆等,还有自发组成的各种协会、剧院、娱乐性的花园、舞会等。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B.阶级关系变动的影响C.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D.启蒙思想的逐渐流行

20.

1871年4月3日,巴黎公社发布关于将梯也尔等内战祸首提起公诉并查封其产业的决定,决定宣布由公社的司法代表和治安代表负责执行,把他们的 产业查封扣压 。4月15日,又宣布要组成一个委员会, 以监督由国家管制的财物的接收工作,并拍卖由国家管制的不动产 。巴黎公社这些举措(  )

A.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革命色彩B.为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物质基础C.已经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D.践行了议行合一的新型决策方式

21.

德意志帝国时期,除新兴的技术学院担任应用科学研究的任务,大学也创办了应用科学研究所。应用电工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研究所的创办是工程学和纯科学相结合的尝试;新的农学研究所则反映了科学和农业之间必不可少的关系。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B.经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进步C.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中心D.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22.

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提高我国工程技术知识水平和改善工程技术人员生活条件的措施》的决议,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了技术专家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据此可推知,该决议(  )

A.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B.推进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逐步实施C.为新经济体制提供条件D.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效果得到保证

23.

美国某学者在考察了马歇尔计划、柏林墙、 和平的原子 、医学等主题展览后,他著书写道: 20世纪50年代,国际性主题展览已成为关注焦点,并且被每一方当作一系列展现自我世界观、成就与理想的机会 。由此可见,国际性主题展览在当时(  )

A.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B.成为大国间冷战对抗的工具C.表明美国军事实力有所衰落D.促使美苏激烈争夺中间地带

24.

二战后, 拉丁美洲思想家们的志向,是和他们的亚非兄弟日益紧密地共同行动。穷国或穷洲没有力量单枪匹马地解决它们的问题,但通过合作,它们有可能克服自己的软弱和贫困。 而亚非拉人民则从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两条战线上开展了世界性经济发展运动。材料反映出(  )

A.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缓和了世界矛盾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C.第三世界崛起利于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D.世界多极化日益依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传统中国的国家权力与社会治理体系中,尽管其较为健全和正规的系统设置实际上只达到县一级。但是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处于 权力真空 的状态,实际上在县衙以下依然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权力控制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中,大体延续着三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权力主体,即县衙的职业化胥吏群体、里甲与保甲等准乡级政权组织的乡约地保群体和具有生员以上功名及退休官员组成的乡绅群体。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乡绅毕竟还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体。因为作为统治者而言,自始至终都试图将地方士绅作为控制对象,而不是听任其成为社会控制的主体。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清末新政尽管拉开了议会政治的序幕,却主张 以行政之事归官吏,建言之责归绅士 为其主要的社会治理机制。传统社会的士绅已不再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主体,而是直接被纳入到政权结构与社会治理体系之中,由此也就确立了地方士绅在近代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近代绅权地方士绅 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再是依附于皇权的一般社会力量 。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恰恰就是各地的士绅。曾经是以 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 士绅权绅化 绅权体制化 的合法性空间。平心而论,清末以来,总体上凸显的却是民主政治的外观,尚少民主政治的实质。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1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社会治理权力主体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研究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 起飞 原工业化 勤劳革命 等新概念。

概念

释义

起飞

起飞,指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成为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促进了经济进步,并对整个社会发生支配性的影响

原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的农村工业发展称为原工业化,它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原工业化三个基本特征:为本地区之外的销售和出口市场进行生产;为乡村提供就业;原工业与地区性商业化农业共生

勤劳革命

家庭是共同居住和再生产的单位,是生产和劳动力的单位,是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和分配的单位,是代际传承的单位。勤劳革命这个概念的核心是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反映在家庭成员之间就是时间和其他资源进行选择性分配的决策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博物馆发展至今,无论是国家级的综合博物馆,还是地方性的专题博物馆,抑或是高校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等,无不在民众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博物馆从传统的收藏、展示及教育等功能,逐渐衍生出休闲、娱乐及社交等功能,使其逐渐具有了传播与媒介的作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所做的概括,从当今中外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来看,也同样适应于对世界文化认识和理解,在弘扬各自文化的同时,学习他人的文化,做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冯正国《从中外博物馆交流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材料二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既收集着丰富的原始文献和书籍,更蕴藏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图书馆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图书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 文化走出去 战略,主动参与到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文化海外传播的行列。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决定联合国家图书馆向国外100家图书馆免费赠送图书,并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设立中国政府赠书专室或专架,定名为 中国之窗 项目。截至2012年底,共与118个国家和地区的552家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与海外25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摘编自霍瑞娟《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开展对外交往的原因及其意义。(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文化交往给我们的启示。(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