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好的回忆
材料一
在
“一五
”计划期间,九江市新建了电力、纺织、机械、造船、建材、食品等一批企业,至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数已达812个,其间工业企业户数净增673户,增加4.8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49个,公私合营工业企业23个。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增长1.5倍,年平均递增20.2%。
“二五
”期间,九江市先后创办了长江化工厂、九江船厂、九江食品厂等一大批轻纺、化工、冶金等工业企业。通过新中国初期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九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汪红梅《建国初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习变迁的影响——以九江为例》
材料二
九江居民区西园在解放后,柳氏宗祠成为这一带居民的活动中心,每逢周一、三、五居民小组就集中在这里学习、读报、讲时事、教唱歌曲,这里还办
“扫盲识字班
”,识字上千者颁发
“扫盲证
”,先进人物还到市文化宫开会。一到该唱歌的晚上,妇女儿童都聚集到这里,由
“九师
”派的学生教唱,非常热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大量需要劳动力,为尽快把妇女从锅灶台边解放出来,于是加紧认字班管理,一批又一批妇女通过扫盲走进了工厂、商店、菜市场、饮食服务行业。一些当年从
“柳氏宗祠
”扫盲后参加社会活动的妇女们都已70左右高龄,每每谈到,当时在祠堂内扫盲、唱歌都能勾起老人们美好的回忆。
——政协浔阳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百年西园·九江》2005年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建国后哪些历史现象?(用历史术语概括表述)(10分)
(2)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