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338

一、单选题

1.

《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代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其第一卷第102条宣布: 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 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整理B.社会秩序比较稳定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D.奴隶人格遭到践踏

2.

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博洛尼亚的博洛尼亚大学,它比任何其他大学早了许多年,因此有最古老的欧洲大学这一头衔。由此可推知,该大学在当时(  )

A.适应了城市市民的需要B.享有高度的教育自主权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压制D.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3.

公元1010年,西非桑海国的君主迪亚·科索伊将首都迁至商业重镇加奥。图1所示是在该地发现的桑海统治者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着阿拉伯文,墓碑的石料来自西班牙。该墓碑可用于说明,桑海国(  )

图1

A.实行中央集权政治B.对外贸易范围较广C.政权凸显神权色彩D.重视对外文化交流

4.

图2是《德雷克手稿》(1560—1570年)中的插图,显示的是西班牙人在今巴拿马贝拉瓜斯地区掘金的场景。图中有四名苦力,其中一人正把沙金交给西班牙人,一人在水中清洗金矿石,画中的矿工都是卷发的黑人。该图证实了(  )

图2

A.西班牙为美洲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B.非洲大陆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班牙的发展D.黑奴贸易弥补了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5.

马丁·路德讥讽教皇: 他们一生没有从《圣经》中学到什么,却希望做《圣经》专家。他们企图使我们相信,不管教皇是好是歹,他在信仰上是不会错误的,但他们并不能丝毫予以证明。 这表明,马丁·路德(  )

A.主张放弃对天主教的信仰B.抨击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C.否定教皇解释《圣经》的权威D.强调王权的地位高于教权

6.

1787年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 这体现了(  )

A.分权制衡原则B.联邦制原则C.法律至上原则D.民主共和原则

7.

表1所示是德国1871年和1910年的城市人口状况。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德国(  )

表1

城市的等级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

1871

1910

10万以上

48

213

1万人

77

134

2千—1万人

236

254

2千人以上

639

396

A.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增长B.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C.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涌入D.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8.

在近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大炮打开了新的空间——殖民地之后, 宗主国负责生产销售,并获取大量的利润。而殖民地国家只能负责出售生产资料和购买制成品,流失资源和资本 。材料体现了(  )

A.西方大国崛起具有相同的路径B.殖民扩张阻碍了殖民国家发展C.世界殖民体系下的不公正现象D.早期殖民扩张造就了西方强国

9.

正如福斯特所说: 从一开始(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最大弱点,就是工人阶级还没有起到领导作用。 这是由于当时墨西哥工业不发达,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也比较弱小。这一局面决定了墨西哥(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无法得到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支持C.农民起义因政府军的镇压而失败D.未摆脱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命运

10.

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 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 ,只有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为 融洽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  )

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11.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并签订秘密协议,其中提出 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 ,但这句话的效力被下一段话抵消了: 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据此可知,该会议(  )

A.为美苏两国所控制B.强权政治色彩较鲜明C.促成了两极格局形成D.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12.

表2所示是20世纪90年代美、德两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导致表中两国产业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2

年份

1991

1995

1999

美国

第一产业

19

16

16

第二产业

268

264

247

第三产业

713

72

737

德国

第一产业

15

13

12

第二产业

378

321

301

第三产业

607

666

687

A.工业化进程加速B.政府干预的加强C.科学技术的进步D.福利国家的建成

13.

1963—1973年,苏联的军费总额为67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971年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为860亿美元,1975年增至1023亿美元, 军工基地之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这折射出当时苏联(  )

A.军事实力超过美国B.经济改革无任何成效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D.经济结构仍畸形发展

14.

二战后,巴西开始制定事实上的全国性发展计划,于1956—1961年建立了汽车、造船及重型电机制造业等。韩国自1962年起不断地制定 五年计划 ,1973年又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这说明这一时期(  )

A.韩国工业化水平低于巴西B.两国工业化水平领先世界C.两国工业化由政府所主导D.两国均建成了工业化国家

15.

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金融与发展》杂志上曾发表文章指出,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至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国际资本流动占GDP比重从5%猛增至21%,国际贸易占所有贸易比例从39%上升到59%,居住在非出生国的人口增长了25%以上。这体现了该时期(  )

A.逆全球化浪潮的暗流涌动B.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D.全球化的阻力来势汹汹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到10—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已成为普遍现象。演变到后来,两者之间关系的确立,逐渐发展出一套比较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一般而言,在举行臣服礼之时,封臣要跪拜封君,置其双掌于封君之手,并宣誓成为封君的附庸,有时还附带有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亲吻礼。由此可见,臣服礼的核心在于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因而对于投靠的一方而言,执行该项礼仪显然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情。所以许多封臣,特别是那些势力比较强大的封臣,通常都不愿意向封君行臣服礼。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据记载,当法王查理三世最终决定将塞纳河口一带的地方封赐给早已盘踞该地的北欧海盗首领罗洛之时,依照礼节,罗洛本应向法王行臣服礼,但后者认为该仪式有损尊荣,因而拒绝执行。通过磋商,双方达成协议:罗洛让自己的一位武士替他行臣服礼。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
1022年布卢瓦公爵厄德在致其领主法国国王罗伯特的一封信中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态。布卢瓦公爵在得知国王将通过一次法庭审判来剥夺他的采邑时,拒绝出席受审而代以致信国王以示抗议。他在信中称:“……任何人都会认为我配得上继承(财产)。至于我从你那里领得的采邑,很明显它不是你以国王身份而拥有的,而是我感谢你的恩宠从我的祖先那里继承而得到的……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去捍卫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证明我自己的灵魂,我宁可死得光荣而不愿生活没有自尊。

——摘编自计秋枫《论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臣服礼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影响。(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其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但却垄断了东方贸易。1572—1581年,荷兰资产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独立后的荷兰随即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荷兰成为欧洲的经济领袖。它的威力主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偏重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使荷兰到18世纪时国运衰落。17世纪下半期,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到1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回顾西欧这两个世纪的历史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

——摘编自潘悦《16—18世纪西欧诸国的经济兴衰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在18世纪欧洲内部变化过程中,比较清晰的一点大概就是西欧与东欧状况的明显差异。在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变化、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在发生明显变化的西欧,也是以西北欧,尤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先。在欧洲整体的分工体系中,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向商业和工业发达、人口持续增长的西欧提供粮食的地区,东欧寻求到了新的出路。

——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并以英国这一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 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 这一结论的合理性。(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 的原因和影响。(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6年,列宁发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指出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1918年,威尔逊发表演说,提出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十四点和平纲领》。1918年11月,一战的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召开巴黎和会,民族自决成为 巴黎和会 的基本原则。“ 民族自决 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 ,最明显的例子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曾宣布: 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 二战后民族自决原则被写进联合国宪章并成为国际法准则。

——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

材料二
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影响到亿万人口的一切政治变革中,没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内欧洲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更有革命性、更具戏剧性,或者可能更令人感到意外的了。此后30年的时间里,在一般情况下,殖民势力在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激情面前急流勇退,没有动用军事力量。欧洲的世界霸权走到了尽头,100多个新兴国家诞生。但是,帝国主义殖民历史造就了这些世界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公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自决的主要方式及其成效,并说明民族自决原则对20世纪国际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当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威胁到某种社会制度和某国统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时,国际范围内的阶级矛盾便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利益矛盾便下降到次要地位。反之,当国际范围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时,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便尖锐起来,甚至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以至兵戎相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也正是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运动,以及这两种矛盾地位变化的结果。

——摘编自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史实,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