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贵州省高三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必修三册中国史)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8 浏览数:1083

一、单选题

1.

据下表可知,西周时期(  )

史料

史料出处

继自今嗣王……以万民惟正之供。

《尚书。周书。无逸》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周书·酒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

《尚书·周书·康诰》

A.神权政治色彩淡化B.君民关系相对融洽C.民本思想比较浓厚D.礼乐制度雏形初显

2.

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 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 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

A.严刑峻法B.执法要因人而异C.礼法兼用D.法律应及时变革

3.

下表反映出秦代(  )

公元前219

开始南征百越,灭东瓯、西瓯,设立闽中郡

公元前214

平定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

公元前214

收复河套平原,设置了九原郡

A.基层管理制度相当严密B.强制推行郡县制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D.开疆拓土的进程

4.

汉代农书《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不仅提出应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相应的耕作程序;同时还指出应根据各种作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来掌握其种植的具体时节。由此可见,汉代(  )

A.农业生产环境改善B.天文历法比较发达C.重农政策得以推广D.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5.

有人评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相关作品时说: 气势不凡,延绵不绝,整幅作品一气呵成且富于变化,犹如绝去人间烟火,超然物外。 此人评价的 二王 相关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

A.楷书B.草书C.隶书D.行书

6.

唐代韦应物《采玉行》诗云: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该作品可用来研究唐代(  )

A.赋役制度和百姓生活状况B.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必然性C.社会习俗和区域经济发展D.统治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

7.

据记载,宋哲宗时为应对极端寒冷的天气,政府将储存的煤炭卖与民众。《宋史》等文献记载表明,煤炭在铸造业、冶铁业等手工业领域,逐渐有取代木柴、木炭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

A.煤炭交易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B.煤炭开采由官方管控到自由开放C.煤炭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D.煤炭应用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转型

8.

明神宗因皇后无子,欲立其宠爱的郑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朝臣纷纷上书反对,坚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于是,神宗与朝臣在立太子问题上展开了长15余年的斗争。迫于众议,神宗最终立朱常洛为太子。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政权分崩离析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民主意识悄然萌芽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9.

康熙帝针对科道官(即各道监察御史)的怠政说: 朕听政四十余年,言官有为人而言者;有受贿陈奏者;有报私仇而颠倒是非者。此等条奏,朕无不知。 乾隆帝也曾就各省大员贪贿、亏空重案而少有言官主动揭发的现象予以批评。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封建社会由盛而衰C.中央集权遭到了威胁D.官吏贪腐蔚然成风

10.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中国需与列强互相派驻外交使臣。于是,1860年起,列强国家纷纷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处理外交事务,但清廷却迟迟不肯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认为若清廷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就是自取其辱!这表明清政府(  )

A.坚持平等的外交原则B.仍然以天朝上国而自居C.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D.固守传统闭关锁国政策

11.

在《资政新篇》里,洪仁玕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称英国为当时 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美国 礼义富足 。他提议与各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允许外国科技人员来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其干涉中国内政。这表明他(  )

A.对太平天国丧失信心B.赞赏西方工业文明C.过度美化西方侵略者D.幻想依靠列强反清

12.

某洋务派官员上奏说: 因思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现在上海、浙江等处讲求轮船各项,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工夫,即学习皮毛,仍无裨于实用。 由此可见,他意识到(  )

A.融合中西文化的可行性B.进行全面社会改革的必要性C.创办近代实业的紧迫性D.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13.

下图所示是19世纪末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部分报刊(合订本书影)据此可知,当时(  )

A.维新派重视营造改良的氛围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戊戌变法是自发的民众运动D.废除帝制成为社会共识

14.

按照孙中山的早期设想,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应该走以宪制为中心的合众建国道路。然而各种政治势力的重心不在宪政上,而在争夺国家的最高权力上。内阁制也好,总统制也罢,都只围绕着争夺国家最高权力。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军阀割据混战B.共和制有名无实C.列强加紧侵华D.顽固派争权夺利

15.

据下图可知,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

A.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B.矛头直指儒家旧道德C.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D.致力于进行思想启蒙

16.

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孙中山(  )

1920年年底

孙中山参加了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这是全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1921年年初

孙中山宣布反对北洋政府颁发的包含严禁工人罢工的条款的《治安警察条例》

1922年年初

孙中山派人赴港慰问香港海员举行的罢工,并且为其捐款支援

1922年年初

为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孙中山托人为工人送去两千元

A.贯彻 扶助农工 政策B.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C.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D.决定走苏俄式革命道路

17.

1927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如实描述了在广东考察到的情况:在广州,组织在革命工会里的工人,有十八万以上;城内,有一万多名党员和一万名多青年团员;组织在广东省革命农会里的农民,约有百万之众。这反映了当时(  )

A.北洋军阀统治瓦解B.革命重心逐渐转移C.列强在华根基动摇D.革命形势发展较好

18.

在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提出 商人只要赞助革命,共产党就不没收他们的财产 。他还规定: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 这些主张旨在(  )

A.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B.巩固和发展根据地C.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D.顺利进行土地革命

19.

全民族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戏剧 每个剧本要以它所触及的那个问题的政策为核心,通过我们的创作,向群众宣传和解释革命的政策 要适合当时当地的具体要求,服从当时当地的政治任务 。由此可见,这些戏剧(  )

A.注重揭发剥削阶级的残酷性B.注重传播进步的意识形态C.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D.积极维护国共两党的合作

20.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年底,津、沪、穗(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倒闭的工商企业有27000多家,到1949年,整个轻工业生产比全面抗战前减少了30%;重工业生产减少了70%;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严重危机,耕地荒芜,产量骤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统区经济的全面崩溃B.日本侵华战争的持久化C.国民党的恶性通胀政策D.内战和国民政府的独裁

21.

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B.农民阶级翻身当家作主C.反封建斗争遍及城乡D.土地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22.

1961年,浙江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缩短工业战线,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在工业结构上,由 以钢为纲 、着重发展重工业,调整为以发展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这次工业调整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B.减轻市场的供给压力C.支援农业并使之恢复和发展D.节约经费以发展科技

23.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出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法律方式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并把它作为随后进行的宪法修改的熏要内容。他还强调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的党章草案提出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 。这一论述(  )

A.有力推动了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B.强调引进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成果C.指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D.强化宪法对国家生活的规范功能

2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10+3(东盟+中日韩)、东盟一中国对话等机制,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三边对话合作机制等。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促进南南合作B.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与第三世界联系密切D.外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 地盘 ,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孙洪升《论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开始,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茶业危机,纷纷走出国门学习先进茶业技术。尤其是在参加国际博览会后,国人学习到先进的商业理念,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之后国人逐步加大宣传力度,推选产品参加博览会再到成功在国内举办博览会,在改良茶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899年,中国茶业教育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开始设立茶务课程。至20世纪初,专门的茶务学堂也被提上日程。1907年成立的中国茶商会,建立之初就注意宣传中国茶叶,旨在保护在印度茶叶、锡兰茶叶威胁之下的英国市场。民国政府也重视茶业改良与茶业科技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培育出优质品种,优化了一些名牌茶种;在加工方面,采用机器制茶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制茶;着重对茶叶的包装进行改良。1916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建立,在机器引进、改良茶树种植和外销茶业包装以及加大茶叶的商品宣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缪妙《浅析近代茶业改良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茶叶改良运动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9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晚清是中国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官方系统与民间系统之间原有的力量对比被打破。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事到成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成为应对社会动乱的重要力量,民间治理系统开始一枝独大。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促使国人逐渐觉醒,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因此,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在原有的 两大系统之外,逐渐衍生出新的治理主体。晚清时期,各种社团逐渐出现,对基层社会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譬如爱育善堂、广仁善堂、崇正善堂等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虽然清末成立的地方自治研究社和警察组织受到西方的影响,但在中国固有传统中依然可以找到其身影。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二
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政府通过在军事上采用集中清剿和在政治上分化瓦解的手段平息匪患问题、此外还建立和整肃自卫军和保安队以增强地方武装力量来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土匪。陕甘宁边区前后颁布了20多项相关法令来禁烟禁毒,设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处理禁烟禁毒相关事宜。1937年至1945年,因天灾、战争,大量难民、灾民涌入边区,总计达266619人。边区鼓励移、难灾民开荒自救,安置移、难灾民。政府规定:移入边区的难民或灾民享有请求政府分配土地及房屋,协助解决生产工具,免纳两年至五年之土地税,减免义务劳动负担等方面的优待;移民享受和边区人民同等的民主权利。并颁布了多个有关婚姻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同时废除早婚陋习,彻底革除旧式婚姻,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此外,边区政府还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改造游民,营造新风。

——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措施。(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形成了留学苏联、东欧的热潮。1950年,我国与波兰、捷克等5个东欧国家共交换25名留学生,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另外,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从革命干部中选出10名政治表现突出的留学生赴波兰、捷克学习技术,这是新中国公派留学教育之先声。1950年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开始正式较大规模地向苏联派出留学生,以培养重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阶段的留苏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之时。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材料二
以留学为载体的国际人才流动,是促进各国教育交流的有效途径。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6.25%。出国留学之潮日趋热烈。即使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留学热潮也未减退。 十三五 时期(2016—2020年),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事业取得一系列可观成果。 提高质量 成为来华留学事业聚焦的重点。我国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规范高校接受国际学生的资格条件,来华留学质量规范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比例达到54.6%,比2016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留学生成为新亮点。据介绍,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

——摘编自屈琦等《来华留学——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头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留学教育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十三五 时期我国留学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出身及任职

事迹

陆凯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吴永兴县长、诸暨县长。曾拜征北将军、领豫州牧等

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法预料的灾祸!

蒋琬

举茂才出身,曾拜蜀国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大司马等

蜀汉后主建兴元(223,丞相诸葛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捧。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举孝廉出身,曾任东汉侍中、守尚书令

尝言于太祖曹操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或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成宗焉

锺繇

举孝廉出身,曾任曹魏大理卿、相国、太尉、太傅等职

太祖曹操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徒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据陈寿《三国志》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