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九师联盟高三9月质量检测(新教材老高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903

一、单选题

1.

著名学者周谷城在谈到夏商两代部落国家的组织时说: 每一氏族可称为一国,许多氏族的联合,仍可称为一国 。而在西周,诸侯统治的国家叫国,卿大夫统治的国家叫家, 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表明西周(  )

A.铲除了异姓贵族建立的封国B.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C.消除了血缘关系的政治影响D.中央实现了直接管理地方

2.

老子说: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也说: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据此可知,两人都(  )

A.致力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B.促进了敬德保民意识的形成C.制约了君主集权观念的发展D.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3.

著名学者杨宽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主要推行了三种制度:官吏的任用,一般采用俸禄制度;对于功臣的赏赐,已开始用黄金货币;建立了公文用玺(官印)和发兵用符(虎符)的制度。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形成B.已具备争霸战争的条件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D.政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4.

下面是战国、汉武帝时期北部农牧界限示意图。造成战国与汉武帝时期北部农牧界限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的实现B.移民屯田的推广C.匈奴问题的缓和D.区域经济的变迁

5.

汉武帝元封五年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成帝以后,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 。这一变化(  )

A.体现出取士标准多样化B.表明刺史的监察权走向独立C.助推了地方势力的膨胀D.促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6.

曹操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据此可知,当时(  )

A.曹操选才不拘一格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被打破C.以官举士方式终结D.道德品质是曹魏选官主要标准

7.

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 墨敕 内降 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 不缘曹司,特奉制敕 ,并直接 入奏天阙 。这些措施的实施(  )

A.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B.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8.

宋朝建立财政拨款、赋税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多种财政支持机制。除了财政拨款外,社会救济的稳定经费来源既有税收性收入,又有经营性收入。王安石变法则将 平准 赈济 常平旧模式变成了 经营 性新常平机制。这体现了(  )

A.经济运行中注重市场成分B.财政调适对社会的能动性C.开源节流成财政主要手段D.封建经济保障能力的增强

9.

元代,行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这说明元代(  )

A.实现了对行省的有效监察B.行省权力大而不专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隐患D.官员素质大大提高

10.

明隆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史载其 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 ;而张(居正)、冯(保)二人 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太后)一路耳 。这体现了当时(  )

A.内阁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D.内阁成为议行合一机构

11.

黄宗羲认为,明人讲学是 袭语录之糟粕,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他主张受业者 必先穷经 而后经术经世,又令读史,认为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 。由此可知,黄宗羲(  )

A.抨击儒学的禅学化趋势B.精研史学以求明道C.主张重新解释儒学经典D.倡导求实经世学风

12.

有学者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 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冲突。 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

A.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C.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D.实质是中英之间的商业战争

13.

1853年,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指出. 天下为一家,既无差别之分,焉有主从之分 。1861年12月,针对英国提出的凡是挂有英国国旗的船只 得自由航行江上,不得检查 等要求,幼赞王蒙时雍逐条驳斥并全部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意识C.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D.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14.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领导人

评价

毛泽东

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

胡耀邦

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中国的命运不是帝国主义所能任意支配的

胡锦涛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A.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B.推动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15.

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 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 。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 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 可为我们模范 。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

A.是基于政党政治遭到失败的现实考虑B.说明其阶级立场发生转变C.体现其调整革命目标以适应时局变化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6.

下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  )

人物

重要论述

陈独秀

一面抛弃天经地义自古如斯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及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

李大钊

我确信这两种新旧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

胡适

今日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源头:一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是西洋的新旧学说

A.肯定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可取性B.以民主科学精神推动思想进步C.主张政治革命与思想启蒙并重D.力求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新文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
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

——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清朝诸位皇帝大都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开始,向蒙古颁布了应遵守的法律制度。顺治年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条例。之后在康、雍、乾年间多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在蒙古部众中建旗佐,严格划分各部落之间的界限,以防止各旗间的联合。清政府还从法律上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不许蒙汉通婚,不准内地汉人到蒙地从事农耕,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清代边疆民族立法之举措使得清中央政府以法律为手段保障边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悦。1875~1878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清军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驱逐了阿古柏,收复了伊犁失地。

——摘编自王志强《有清一代西北边疆民族立法措施评析》

材料二
清朝的 盛世边疆 仍然存在着古代历史条件局限下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边疆内部及其中原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阂,各区域社会形态差异较大,难以在经济、文化层面形成紧密的整体,维系国家统一主要依靠统治阶级的政治共识。19世纪以后,清朝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和意愿必然逐渐低落。无论是为防止已经内部化的边疆矛盾再度激化,抑或是为杜绝外部新的边疆矛盾产生,清政府采取的都是以 不变 稳定 的安全策略。战争动乱及五口通商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秩序的冲击,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迅速传遍全国,新旧矛盾交织的边疆地区,成为列强觊觎的薄弱环节。中国边疆被完全卷入列强的全球地缘竞争之中, 宗藩体系 土崩瓦解,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呈现出从全面包围,到逐次剥离,直至豆蔻瓜分的态势。

——摘编自李皛《全球化视角下的晚清边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立法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的真伪与史料的价值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日,康有为知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意识到国家危亡在即,于是组织 公车上书 。随后,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康有为以为 士气可用 ,以 一昼二夜 写就 万言书 ,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 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四月八日,康有为等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 用宝 (光绪帝已经批准)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2005年茅海建发表《 公车上书 考证补》,以更加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细密精致的推理论证,将以上论点进一步坐实。据作者统计,其中,举人们有1500余人次单独上书,135人次参与了官员们组织的上书。从这些上书的分析中,作者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反对拒和者却寥寥无几。作者认为有两个 公车上书 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一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摘编自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对 公车上书 的看法,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分)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简析材料一、二的史学价值。(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40~1945年中国近代工业平均中心变动轨迹

(平均中心:通过计算研究区域内所有工业分布的平均坐标而得出。)

——摘编自刘静等《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1840~1945年)中国工业发展(整体或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