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广东省韶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494

一、单选题

1.

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在遗址外围发现了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深2米至6米不等的大型环绕壕沟,在遗址的最高处发现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长方形祭坛。据此可知,凌家滩遗址(  )

A.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B.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C.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D.铁制工具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性

2.

丝绸之路 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 丝绸之路也是一条 写本之路 ”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D.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

3.

子孙 违犯教令 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 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率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 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  )

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B.巩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

4.

两宋之际,北人大量南迁,一时间对小麦的需求量激增、价格日趋高昂。同时,租佃契约仍按旧例,佃户只在秋收稻米中按规定额缴租,而所种之麦并不征租,全部归佃户所有。稻麦二熟制就在南方得以推广。这表明(  )

A.经济因素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B.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D.耕作方式的进步吸引人口流动

5.

下表是明清时期金银比价变化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金银比价

洪武八年

14

永乐五年

15

永乐十一年

17

万历年间

18

崇祯年间

110

康熙年间

113

乾隆年间

115

A.符合银贵钱贱的发展大趋势B.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黄金用于铸造器物而被消耗D.税制改革推动白银大量流通

6.

1864年普鲁士驻华公使不顾国际公法,在中国的大沽口扣留了丹麦的三艘货船。中国为此同普鲁士进行交涉,强调普鲁士扣留丹麦船只之处是 中国专辖之内洋 外国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中国之权 ,最终中方交涉成功。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传统宗藩外交体系逐渐解体B.国际法的引入避免了中国主权丧失C.近代外交意识推动主权维护D.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开始向近代转变

7.

下表是20世纪前后中国部分读书人的境遇简表,由此说明当时(  )

李伯元

18976月,放弃科举,来到上海,开办了第一份上海小报《指南报》,痛斥时弊,之后受商务印书馆聘请。

鲁迅

189812月,放弃科举,前往南京就读水师学堂,后转矿业学堂,最后东渡日本。

陆士谔

科举废除后,来到上海,一面行医,一面写小说。直到1944年病逝,一生中创作了百余部作品。

张逸云

科举废除后,将家族从事的酱园业做大做强,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巨子。

A.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B.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已崩溃C.近代工商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D.科举考试转向选拔实用人才

8.

如图是20世纪20年代陈嘉庚公司的 钟标 商标广告、形象是一口钟,这口钟既与 谐音,寓意中华,又暗示着国人要警钟长鸣,不忘国耻。这说明当时(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B.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C.政府借助爱国凝聚了民心D.广告彰显了民族主义意识

9.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提出了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的主张。据此可知中共中央旨在(  )

A.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B.打击日本侵华的嚣张气焰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贯彻中共的持久抗战路线

10.

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11.

古雅典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五项和军事练习。其中,五项为角力、长短跑、跳跃、掷铁饼和短标枪;军事练习为投石制兵器、射箭骑马、乘大型马车、游泳和一些持球游戏。这些体育项目的设置(  )

A.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B.打破了公民对教育的垄断C.有捍卫城邦安全的考量D.意在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

12.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此后,他把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带到英国,但是,他将封臣们的封地分散到全国各地,还强迫所有封臣向他宣誓效忠。同时,还将未分封的荒山、森林等都归王室所有。这表明(  )

A.英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B.国王强化了自身的权力C.封建社会秩序需要调整D.英国模仿了法国的制度

13.

卢梭曾说,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 卢梭在此强调(  )

A.学习法国大革命打破封建桎梏B.公民利益要服从社会公共意志C.人民有权推翻压迫人民的政府D.人民应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

14.

19世纪末,美国大部分州已经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但各州规定不一致,难以应用于州际间的食品贸易。随着铁路的延伸,统一市场的建立,190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这表明(  )

A.分权传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C.州政府在食品立法中占主导地位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15.

列宁曾经指出, 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是一种功劳,但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现实证明了苏维埃政府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错误的。三四年来 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 ……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A.巩固了工农联盟B.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设想的实践C.超出了苏俄国情D.是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扬弃

16.

冷战结束后,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一些俄罗斯学者则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都应对冷战的发生和发展负有责任。据此,下列关于冷战的起源,符合俄罗斯学者说法的是(  )

A.是苏联对马歇尔计划过度反应激化的结果B.美国意图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而控制西欧C.美国为防止苏联对欧洲渗透挑起双方冲突D.特定历史条件下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的民主观念引入中国,如魏源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并推崇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早期维新派认为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国内政治,认为洋务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甲午战败之后,梁启超强调 故今日欲数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而已。 以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代表,在清末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立宪运动,以期建立英国式分权立宪国家。

——摘编自安树彬《从传统天下观到近代国家观》

材料二
1986年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 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我们应该从政府行政的结果来评判政治制度的优劣及活力。而政府行政的结果由人均寿命、富裕程度、公共基础设施等尺度来衡量。西方民主的 普世性 是建立在发达的市民社会、法制社会和雄厚经济财力基础上的 一人一票 制民主,原本就不适合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非西方国家复制,更何况,这种民主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程序民主,凡是采取这种程序的就被西方欢迎,而凡是不采取这种程序民主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即使已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也毫无 民主 可言。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震撼》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弊端。谈谈对评判政治制度优劣的认识。

18.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世界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一战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新的生产方式随之产生,尤其是二战结束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平行的世界市场出现了。两个市场并不是完全互相封闭的,而是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微电子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既进行着激烈的互相竞争,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走向体系化和制度化。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得到缓和,两个平行市场亦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 向前的动力,向后的阻力 均有了新发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曲,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美国提出 美国优先 的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巨大阻力。当然,经济全球化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向前发展。

——摘编自陈江生《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及规律》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发展历史阶段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全球化不同阶段是如何应对的。

三、开放性试题

19.

所谓 民数为国之本 ,人口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对户籍的统计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人口变化趋势图

——人口数据引自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 中国古代人口 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