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战火四起,灾荒、瘟疫又随战乱接踵而至,致使人口锐减,出现了
“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的景象。清前期的
“湖广填四川
”大移民运动由此产生。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持续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涉及十余个省份、一百多万移民,湖北、湖南的最多。既有清政府倡导的强制移民,又有民众迫于生计的自发移民。在清政府
“安民、惠民
”政策的激励下,大量荒地陆续被开垦出来,米粮生产直线上升,成为全国粮仓之一。四川地区人口迅速增长,清代乃至今天四川人口的构成,移民数量也远超土著。在生产、生活中,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产生碰撞交融,催生了新川剧和以湖北话为基础的现今四川官话。
——摘编自魏登云、曹先东《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30年,作为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局团练局局长,卢作孚对东北进行考察,总结日本、俄罗斯、德国经营下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经营经验……提出
“政治上最后的问题是全国的问题,它的基础却在农村
”……卢作孚通过外出演讲宣传、组织科学交流会议等方式让国内外各界经营力量为北碚建设献计献策,仅中国西部科学院聘请的外国专家就达40余人……抗战期间,北碚被定为战时文化迁建区,先后吸引70个单位内迁。
——摘编自《1927—1949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中的空间实践与空间生产》等
材料三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20个区县。1993年,三峡移民工作正式实施。2009年,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主体任务完成。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目标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初步设计确定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在三峡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
——摘编自《红岩春秋》
材料四
三峡百万移民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告别祖辈的家园,你们向故乡作最后的凝望,把眷恋深藏在心底。你们割舍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为的是成就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的是造福更多的后代子孙。
——摘编自2002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
“湖广填四川
”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重庆
“大内迁运动
”的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三峡移民精神的基本内涵。(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