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优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第1—25课)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498

一、单选题

1.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一大批距今四五千年的重要史前遗存,如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山西襄汾陶寺史前墓地、山东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器、良渚文化大型祭坛与大型墓葬相继被发现。这些史前遗存的发现(  )

A.可用于研究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态B.说明早期文明具有继承性特征C.表明奴隶制经济已经走向了繁荣D.折射了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文明

2.

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 出奔 (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记载

出处

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

《左传·定公五年》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左传·昭公三年》

A.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

3.

汉初规定: 马高五尺六寸,齿末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关。 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壁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这些规定旨在(  )

A.打击地方经济走私的不法行为B.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C.削弱诸侯王国的政治经济实力D.抑制豪强地主实力膨胀

4.

北魏孝文帝规定: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 。孝文帝的这一规定(  )

A.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B.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C.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D.保障了北魏社会秩序的稳定

5.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6.

北宋前期的徭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C.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7.

元朝对于云南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任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委派,二是任用当地土官进行治理。元政府设立宣政院对西部地区进行治理,而土官治理的地区都归属于宣政院所管辖,宣政院的用人原则就是 其为使位第二者,必僧为之 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同摄 。这说明元朝(  )

A.中央政府权威大为加强B.十分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C.云南归中书省直接管辖D.治理边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8.

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

9.

在王守仁看来,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 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把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实际地践行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上述思想(  )

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B.首倡了 经世致用 的学说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D.体现了 格物致知 的实践论

10.

明代阁臣严嵩 广市良田,遍于江西数郡 ,又 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 ,在北方, 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家 。明弘治年间,官僚马文升指出,天下屯田被 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 。据此可知,明代(  )

A.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B.财富的利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D.农民赋税沉重使贫富差距拉大

11.

自努尔哈赤开始,清朝历代皇帝制定了对蒙古的《蒙古律例》、对回部的《回疆则例》、对西藏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南方的 苗疆 推行了《永除贵州古州等处苗赋令》《苗汉杂居章程》等。这体现了清廷(  )

A.超越前代的视野和气魄B.民族治理过程中以法治为中心C.内廷机构的外延化特点D.民族治理的因地制宜和法制化

12.

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在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方面的翻译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 坚船利炮 的练兵制器技艺、 天文算数 的自然科学、 以商贾为本计 的经济制度、 凡事会议而后行 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这些著作(  )

A.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人传统的夷夏观B.体现了士大夫从西方社会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表明人们欲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说明国人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13.

《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  )

A.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B.成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纲领C.缺乏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D.冲击了社会成员传统角色定位

14.

随着预备立宪的开展,清政府从财政、司法、军事和人事等方面严重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导致地方督抚要求速开国会、速设责任内阁。同时 至局所分设,委绅充任 ,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为维护地方利益,更是激起地方士绅的反对。清末地方官制改革的这些措施(  )

A.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文化运动B.促进了地方政府向职能化方向发展C.助推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D.表明中国存在实施宪政的群众基础

15.

甲午战争后,时人口称的 新书 新报 作为 新学 的具体承载物,其关注度与传播度均有显著提升。 新书 新学 新党 旧书 旧学 旧党 成为两组互相对立的流行语汇。这反映出当时(  )

A.知识分子知识取向与身份认同的分化B.民间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C.中体西用 的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D.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16.

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要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塑造理想国民,就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就要强健国民体魄,提倡军国民教育,鼓吹尚武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意识到思想启蒙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提B.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一定认识C.倡导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D.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的主张存在极端偏颇

17.

1903年,清政府谕令切实保护回国兴办实业的侨商,后来设商部,陆续制定和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同时,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这些措施(  )

A.促使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D.冲击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8.

陈独秀认为,不论任何事物与观念,在经过实证原则和理性科学的评判后对于社会没有益处,那么即使它为 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倡导,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旨在(  )

A.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

19.

1922年,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中提到中国是半封建的国家。1922年9月,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和《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等文章中,明确地用 半殖民地 半封建 概念来说明中国社会的性质。这一认识(  )

A.落实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B.明确了革命运动的最高纲领C.利于认清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D.区分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20.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改组中国、交通两银行并置于政府控制之下。1935年以 白银风潮 为契机,实行法币改革,成立 四行联合总办事处 ,蒋介石兼任理事会主席。1942年起,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国库和政府债券、私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及外汇也集中在中央银行。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促使财政危机得到有效缓解B.有利于强化自身的独裁统治C.抑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势头D.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1.

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 931年则提高了10%,1 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22.

1938年4月,德国《科隆新闻》报道: 徐州方面中国抵抗之顽强,殊出人意料,这使最慎重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 美国《华盛顿邮报》也评论说: 这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 据此可推知,该战役(  )

A.体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精神B.属于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胜利C.激发了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斗志D.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23.

1941年,邓子恢回忆苏维埃时期的经验时说: 江西兴国一次扩军六千余人,全县参加部队及地方工作人员共四万人,但生产并不减少,反而增加,这是妇女参加劳动的原因,并且担负了后方的工作。 邓子恢旨在表明(  )

A.苏区生产模式得到广泛推广B.抗战时妇女运动得以蓬勃发展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扩大D.女性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性

24.

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  )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材料阅读

2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这种价值观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红色旅游,让我们跟着他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人民情怀,只有植根人民的沃土,才是真诚而醇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深扎于人民的大地。他的足迹曾先后来到这些红色土地。从图中任选两个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两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要求:明确列出两次发生的重大事件,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例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后的几十年里,向中外商人开放的大大小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遍及沿海南北,而以广东最多。清代高船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937年的10年间增至为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航海贸易,中国之所以占绝对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在宋代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惯性向前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手工业品工艺精湛,中国输出的商品不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物美价廉。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的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时还出现了较大发展。郑和的航海活动震动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各国统治者纷纷遣使 执圭棒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 ,使中国所特有的朝贡贸易发展到了极点。这在客观上对中国私人海上贸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1871~1936年) 占进口总值%

年份

鸦片

棉布

棉纱

棉花

煤油

钢铁

机械工具

化学染料及颜料

交通器材

其他

18711873

377

302

28

38

09

09

237

18911893

205

205

146

09

37

27

18

05

348

1913

193

127

05

45

64

53

14

56

443

1920

218

106

24

71

52

83

32

64

08

342

1931

76

03

126

45

60

62

31

80

26

491

1936

15

02

38

42

22

132

64

108

23

554

——摘编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36年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