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7 浏览数:896

一、单选题

1.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曾记载: 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其中 九族 是与邦国君主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宗族集团,即所谓 帝之九族 。据此可知,万邦时代(  )

A.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基础B.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C.已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D.体现出聚族而居的特点

2.

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 形成了 以时中万邦 ,围绕 四方 方位形成了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围绕 左右 方位形成了 左祖右社 左昭右穆 ,围绕 上下 方位形成了 上尊下卑 ,围绕 内外 方位形成了 内诸夏外夷狄 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3.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以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为指导。所谓 修旧法 是向西周的文武、周公等有为君臣学习。所谓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是对文武周公的礼乐制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并与齐国的实际情况、东夷文化结合起来。由此可知,管仲改革(  )

A.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互动交融B.成就了齐国的霸主地位C.维护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D.加强了对新拓版图控制

4.

墨子认为君主的道德和功绩是承接天命的前提,获得君权以后,上天还会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赏罚。韩非子则继承了其老师荀子的观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认为君主的权势,民众可以夺取,也可以给予。墨子与韩非子探讨的共同话题是(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社会秩序的维护手段C.人性的善与恶问题D.君主权力的来源问题

5.

秦朝建立后,有人对秦始皇说: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山自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秦始皇于是更命河曰 德水 ,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事统上法。秦始皇的应对举措,意在(  )

A.宣扬君权至上思想B.扩大五行之说影响C.证明权力的合理性D.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6.

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国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防范外族对边关的侵扰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D.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

7.

汉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在汉武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此提出: 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 会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  )

A.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B.加强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C.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D.解决攻打匈奴所需经费问题

8.

现代学者徐复观指出: 通观古今中外,学术与政治,必有一相当距离,使其能在社会上生根,学术乃有发展可言,政治乃能真得学术之益。所以仲舒一时的用心过当,终于是贻害无穷的。 该学者认为汉代(  )

A.学术研究背离孔孟之道B.治国主张脱离现实政治C.传统信仰体系亟待重建D.儒学沦为政治统治工具

9.

十六国时期 中原残荒,坞壁盈世 。坞壁(也称坞堡)以一种特殊的土地占有形态,兼具政治、军事和地方社会基层组织职能,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色彩。坞壁主通过宗族实现对乡党和流民的控制。统治者因从坞壁攫取大量资源而优抚坞壁主,承认其合法身份及坞壁作为社会基层机构的地位。据此可知,坞壁的发展(  )

A.导致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化B.强化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蔓延D.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0.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 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 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 ”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11.

唐贞观五年(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 恐妨农事 ,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

A.善于虚心纳谏B.倡导戒奢从简C.强调依法施政D.注重休养生息

12.

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 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 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C.文化呈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

13.

唐代前期,门下省给事中的封驳主要针对官员上奏的文书。唐代中后期,尽管还保留了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核之职,但其对上行文书的驳正逐渐减少,对制敕文书的封还成为其最主要的职掌。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门下省的职权重心发生转移B.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C.中央权力制衡机制趋于完善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14.

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 非法赋敛 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15.

下表是唐朝皇帝曾举行的一系列尊奉老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时间

尊奉老子活动

武德三年(620

唐高祖李渊封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故里大兴土木建造宫阙殿宇

乾封元年(666

唐高宗章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创建祠堂

光宅元年(684

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规模宏大的李母庙,称为洞霄宫

开元十三年(725

唐玄宗加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并立《道德经注》碑

A.确立道教的官方正统地位B.削弱儒学主流思想的根基C.神化皇室以提升皇权神威D.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秘术

16.

唐代 龟兹乐 极富异域情调并且乐律新鲜生动,在唐代乐舞中广为应用。在唐朝文部伎的八部乐舞当中,自破阵乐之下的六部皆用大鼓,并且杂以龟兹乐。坐部伎的六部乐舞当中,自长寿乐之下的四部皆用龟兹乐,形成了各类乐舞之间争奇斗艳的盛况。这折射出唐代(  )

A.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B.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C.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D.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17.

下表是唐代诗人王勃部分诗作中常用词语的使用情况。据此可知,王勃的诗歌(  )

《上巳浮江宴得址字》

玉京、九仙

《三月曲水宴得烟字》

丹洞、群仙

《临高台》

尘间

帝乡、尘间

《江南弄》

玉童、仙女

《晚留凤州》

仙凤

《赠李十四四首》其一、二

仙家

《出镜游山二首》其二

物外

物外、玉坛

《咏风》

去来固无迹

A.体现了市民文学的价值取向B.吸收了一定的佛道文化元素C.善于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D.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日趋败落

18.

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正所谓 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 。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其良谋普策也无法施展,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即是明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藩镇武将的专权B.宰相权力的分制C.重文抑武的国策D.君主专制的加强

19.

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20.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产生,女真族个体家庭虽已出现,但土地仍未以每个家庭作为分配单位,并且各个家庭也未能独立经营。大家族与异居的小家庭是在一种 乐则同享,财则共用 的形式下的 分居 。女真族这种 家庭形式 的主要特点是(  )

A.依托大家族进行生产B.基层组织为兵农合一C.重视家族的宗亲血缘D.家庭成员都绝对平等

21.

宋代体育活动种类比前代增多,目的也从政治或军事逐渐转向休闲娱乐、世俗及专业化。此外,宋代从事体育活动的不仅有以宫廷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还有民间的普通群众以及专业体育人,使宋代体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宋代的体育兴盛主要得益于(  )

A.阶层流动的加速B.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抑商政策的废止

22.

宋代《春渚纪闻》记载:黄山张处厚、高景修皆起灶作煤,制墨为世业。其用远烟(一种制墨用的原料)鱼胶所制,佳者不减沈琲、常和。沈跬、汪通辈或不自人山,亦多即就二人买烟,令渠用胶,止各用印号(商标)耳。由此可知,张处厚、高景修的制墨经营等活动(  )

A.重视革新传统生产工艺B.反映了传统工艺的保守性C.冲击了固有的农本观念D.已显现出初始的专利意识

23.

下表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  )

地区

人口数

人口数所占比例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土地面积所占比例

华北平原

7463 922

165%

3747351

15%

四川地区

5134520

113%

29673815

118%

江南地区

30213738

667%

130817474

522%

全国

45324124

100%

250498766

100%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D.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

24.

有学者指出:宋代理学家们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 内圣 而短于 外王 。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这不仅使儒学失去了 见贤思齐 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材料反映了宋代理学(  )

A.缺少富有融合的思辨特性B.局限于自身思想体系的诠释C.囿于维护纲常名教的束缚D.轻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局限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 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 以德配天 敬天保民 思想为指导,形成了 明德慎罚 刑兹无赦";以及 刑法世轻世重 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 慎罚 作为 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 慎罚 ,这样,西周创造了 以德配天 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 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 享天之命 ,不被 天命 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 专任刑罚 重刑轻罪 主张的弊病,实行 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 礼法并用 ,以 德治 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 德主刑辅 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12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唐初,政府规定: 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鰥夫六十、寡妇五十、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 这一规定,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富户对当地乡村的掌控,但也有利于乡村基层的稳定。到了玄宗时期,随着富户阶层兴起,政府也逐渐尝试给富户摊派事务,并且兵役也多由富户承担: 请于江淮转运租米,取州县义仓粟,转市轻货,差富户押船。若迟留损坏,皆征船户。 税、役都由富户负责,看似加大了富户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将权力交到了富户的手中。

——摘编自谷更有《唐宋时期的乡村控制与基层社会》

材料二
安史之乱 爆发后,唐代财政彻底陷入瘫痪状态。面对困境,政府开始了全新的财税政策即两税制,有效改变了赋役不公的状况,大大减轻了贫农的负担,保证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此后唐代统治者亦多次下令,重申两税制: 天下除两税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者,”通过禁止人口买卖、叫停苛捐杂税、打击宗教势力等手段,政府有效地维护了乡村基层的秩序。而在两税制的背景下,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这既解决了乡官制下里正没有足够能力收取赋税的缺陷,也有效保证了贫农的基本生存,故而富户阶层最终成了政府在乡村的代理人。至此,富户轮差的户役制兴起,唐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基本完成。

——摘编自胡瑜锴《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唐代乡村治理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乡村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乡村治理的新举措,并简析其影响。(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伟大的变革。

领域

基本特征

纸币的出现

纸币的流通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宋代建立货币制度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货币种类较多,如铜钱、纸币等,各地经济情况不同,使用的钱币也不同,导致货币流通具有地域性。

同业行会组织的形成

宋代行会行规的形成一般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自然形成,一种是政府制定相关法令,行会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导致贫富差距较大,各阶级利益有差别,因此,行会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行会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是商家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封建管理组织。

坊市制度逐渐合并

宋代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坊里制度,随着商业贸易活动日渐频繁,临街设置商铺的商户逐渐增加。市民的居住区和商铺相邻或连在一起,城市店铺较多,很多经营产品类似的店铺设置在一起。早市、夜市逐渐兴起,店铺营业时间较为宽松,使商业异常繁荣,为宋代经济发展创造了很高的利润,城市的格局也逐渐形成规模。

——摘编自李柯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研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局部或整体),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闸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