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洛阳强基联盟大联考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9 浏览数:950

一、单选题

1.

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

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

2.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3.

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

A.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B.拜神观念削弱C.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D.宗教仪式盛行

4.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B.实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

5.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 蛮夷 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经》等典籍用于楚国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 颛顼 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  )

A.楚国恪守 华夷之辩 的文化传统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C.楚国 华夏认同 的程度日益加深D.战争冲突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

6.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 魔术师 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 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 。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什伍连坐D.推行县制

7.

孔子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他认为只有统治集团的贤明,才能够实现 爱民,惠民,使民于义 ,若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这体现了孔子(  )

A.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B.尊卑有序 的伦理观念C.为政以德 的治国理念D.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8.

中国古代某一学派认为周文王因施行仁义而王天下,数百年后的徐偃王实行仁义却丧其国,并提出了 时移而法不移者乱 的观点。下列符合该学派思想主张的是(  )

A.克己复礼B.君主集权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9.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0.

西安高窑村曾出土过一件 高奴铜石权(如下图)”,在这件铜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颁发的诏书,全文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该诏书可用来说明(  )

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确立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显著提高C.地区文化交流得以实现D.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11.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吏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此举旨在(  )

A.加强皇权统治B.强化地区管理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民族融合

12.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以六国贵族为主力B.得到了广泛响应C.起因于官吏的贪腐D.反对实施郡县制

13.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贞观之治

1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 初算缗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 告缗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

A.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B.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C.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D.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15.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6.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日益臃肿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17.

《九章算术》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共收录了246个问题,涉及农业生产、造酒等手工业生产、工程量的计算、劳动力的分配、运输及利息的计算等等,几乎包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决这些方面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方法。材料体现出《九章算术》具有(  )

A.创新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用性

18.

下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

A.前秦 隋B.西晋 北魏C.北魏 后赵D.西晋 隋

19.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20.

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1.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 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  )

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22.

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 雄富冠天下 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3.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还指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这反映出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B.注重虚心纳谏C.加强边疆管理D.注重以民为本

24.

唐朝迁居长安的少数民族有几十万之多,仅突厥贵族被唐政府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就多达百余人,民众对于 胡装胡骑 习以为常。材料说明唐朝(  )

A.治世的繁荣景象B.封建制度的成熟C.各民族和同一家D.社会经济的发展

25.

唐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 1/6。这一状况(  )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灭亡B.表明唐朝军事实力强盛C.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秦始皇更是实行了 焚书坑儒 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五经 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史记》中记载着关于秦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
博士淳于越认为:商周历经千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藩篱。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此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者,这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
廷尉李斯认为:西周虽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至于相互攻击如仇雠,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宗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让天下人不怀有二心才是治国之略,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4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禄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匈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匈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