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重点中学智学联盟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45

一、单选题

1.

《礼记·檀弓》载: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踩坏了别人的庄稼),申祥(人名)以告,曰:请庚(赔偿)之。子皋曰:孟氏(庄稼的主人)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邑里之长)于斯也,买道而葬(用钱财买路才能去下葬),后难继(继续管理这个地方)也。 (注:季子皋,春秋鲁国人,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之一)。季子皋和申祥的争执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德治与法治之争B.官民矛盾的激化C.基层治理的缺失D.生产关系的变化

2.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因为 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 ,称为 度田 ,这与拥有大量田庄的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产生矛盾,许多 郡国大姓 竟与 群盗 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这(  )

A.推动了州刺史监察职能的演变B.瓦解了 编户齐民 的户籍制度C.埋下了东汉末分裂战乱的隐患D.导致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专权

3.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多元与融合B.冲击与迁徙C.传承与创新D.保守与僵化

4.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贫穷田舍汉 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B.北魏C.唐朝D.明朝

5.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变法,历任太子中允……三司使等职。熙宁五年,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富县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后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材料中沈括的经历主要可以用于探究宋代(  )

A.科举完善与社会流动B.经济繁荣与社会保障C.士人品格与科技进步D.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6.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 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  )

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7.

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 (  )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 厘金 。)

A.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8.

下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某一时期红色文物的地形地貌空间分布统计。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C.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9.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官方媒体,其叙事与话语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立场态度,又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的巨大变迁。下列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部分核心词词频统计数据中,按年度顺序处于明显上升趋势的应该是(  )

A.人民、新民主主义、苏联B.民主、革命、土地改革C.社会主义、和平、抗美援朝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10.

1993年,我国对 八五计划(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B.农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粮食安全战略地位提升

11.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余年来,以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为基本内涵的 上海精神 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 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  )

A.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B.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D.有利形成协调合作的大国关系

12.

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

A.早期文明的教化B.农业生产的需要C.自然环境的影响D.楔形文字的传播

13.

《拉丁铭文集》收录了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这突出反映了古罗马的社会特征是(  )

A.城市自治B.阶级压迫C.法律至上D.契约精神

1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欧洲王权的关注。13世纪到19世纪期间,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15.

从1793年开始,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的中央银行开始逐步发行带有固定面额的纸币。纸币正面均为不列颠尼亚女神坐像、面额与说明,文字背面均为空白。(注:不列颠尼亚女神为不列颠群岛的守护神,是英国海洋力量的象征。她的形象是身披盔甲,手持海神波塞冬三叉戟和盾,背向大海。)这体现了当时英国意图(  )

A.控制海洋,致力于对外殖民扩张B.转变经营方式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恪守传统,避免剧烈的社会变革D.构建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6.

以下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由此可推导出的结论是(  )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4000

20100

A.法国大革命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D.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女性的解放

二、材料阅读

17.

【中国古代经济分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图1 西汉经济分布图

图2 宋朝经济分布图

(1)对比两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的变化。(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经济分布变化的原因。(6分)

18.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辛亥革命后,公民概念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规定才开始在中国产生。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近代公民教育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 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的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起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 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线,而注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 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 。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 公民资格 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的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依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意义。(4分)

19.

【世界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材料二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世界文明扩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大航海时代 的时代特征(不能抄写原文)。(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20世纪中国合唱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末,欧洲宗教音乐伴随着传教士而来,我国的合唱音乐才开始了其缓慢的发展之路。欧洲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 乐歌运动 的开展对于我国早期合唱音乐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中国合唱才开始正式步入多声部音乐的轨道。在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为唤起青少年学生、士兵、广大民众的爱国热忱,达到 富国强兵 的目的,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多以振兴中华民族、抵御外强侵略为主。
20世纪20年代,各类音乐团体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相继成立。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在曲式结构上进行了民族化的实验,精神上与科学、民主的精神息息相通,内容上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思想作为内涵。但合唱艺术在当时还处于初创阶段,合唱活动仅限于学校、教会和一些中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中,它对大众音乐生活中的影响还局限于较小的范围。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矛盾。作曲家们以革命和爱国为主题,用合唱发出了 救亡的吼声 。合唱作品在内容上直面救亡前沿和根据地生活,内容富有战斗性和号召性,符合主流文艺思潮所设定的 民族化、大众化 的精神指向,成为团结人民、抗击侵略的有力武器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之一。 
20世纪50年代后,各种类型(群众合唱、民歌合唱、少儿合唱、艺术合唱)均有较大的发展。在群众合唱中,颂歌题材的作品数量居于首位,其中以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人民领袖的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在表现时代主题的同时,也主动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例如《歌唱祖国》(1950年)、《春天的故事》(1994年)、《七子之歌·澳门》(1997年)、《走向复兴》(2006年)等。

——据石一冰:《百年合唱话沧桑》、杨红偲:《20世纪我国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部分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