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406

一、单选题

1.

《仪礼·觐礼》曰: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周代以政治联姻巩固统治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与分封制联系密切D.儒家思想的影响

2.

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  )

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

物产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香菜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3.

唐初实行食实封制度,皇室诸王派人直接到封户之州征取租庸调,分割国家税收。后来,封户缴纳的封物改为由国家征收后送到京城,再由食封的皇室诸王领取,庸调也降到以三丁为限。这说明(  )

A.官僚政治日益强化B.政府财源发生改变C.赋税制度发生变革D.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4.

据统计,北宋客户占全国人口的35%~40%,宋朝政府明文规定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的关系是纯契约关系,客户拥有迁移自由。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忽视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图l所示农具道: 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这种农具的使用(  )

图l

A.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B.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D.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

6.

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 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下面几段材料可归属于这次研讨范围的是 (  )
①材料一: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 至元(年号)间,立巡检司。
②材料二:刘永福据守,抗不奉诏,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③材料三: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④材料四:《三国志·吴书》中记:“(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7.

《天朝的崩溃》记载了如下史实: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浙江前线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550人到达,余下450人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浙江,攻陷吴淞,正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这一史实反映出清军(  )

A.未能完全发挥本土作战优势B.贪污腐败加剧战争失败风险C.缺乏中央集中管理作风涣散D.武器落后致使战斗意志低落

8.

19世纪70年代前期,清廷内部掀起了海防塞防之争。海防派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加强海岸防御;塞防派则主张加强内陆边疆防卫。最终清廷于1875年派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虽未放弃办海军的计划,但仍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塞防。清廷侧重塞防主要是因为(  )

A.财政紧张保障不足B.海军建设已经完成C.陆疆面临现实威胁D.政治腐败观念落后

9.

1930年8月,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制定了《苏维埃土地法》。该法总结了中央苏区的斗争经验,重申了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等原则,坚持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即为国有,但没有禁止农民进行买卖,默认了土地的农民私有。该法的实施(  )

A.背离了土地革命的宗旨B.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0.

图2是1930年著名华侨企业先施公司在《妇女杂志》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其广告词写道: 物质的文明,推陈出新,无日不在前进中。本公司是专以最时新的货品,供献社会。所以需用最时新的货品,应向本公司采购。……通信现购,概照市价,寄发快捷,邮寄章程,函索即寄 等。据该广告可推断(  )

图2

①邮政事业发展推动购物方式的更新 ②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女性是当时重要的消费群体 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

下表是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网络投票结果。它反映出(  )

序号

曲目

词、曲作者

创作年代

(1)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聂耳

1935

(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

1943

(3)

《团结就是力量》

牧红、卢肃

1943

(4)

《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冼星海

1939

(5)

《大刀进行曲》

麦新

1937

(6)

《游击队歌》

贺绿汀

1937

(7)

《松花江上》

张寒晖

1936

(8)

《毕业歌》

田汉、聂耳

1934

(9)

《南泥湾》

贺敬之、马可

1943

(10)

《歌唱二小放牛郎》

方冰、劫夫

1942

A.抗战时期是近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巅峰阶段B.敌后抗日根据地转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C.抗战歌曲创作传唱成为抗日宣传主要方式D.抗战斗争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泉并历久弥新

12.

某文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保护工人、农民、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 据此可知,该文件(  )

A.落实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原则B.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明确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3.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文、理、医学院先后并入四川大学等高校,学校仅保留铁道工程、冶金、采矿等院系,重庆大学由综合型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院校。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推动教育大革命的开展B.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需要C.效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D.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一五 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三线建设 时期,我国薪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该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

A.改变了原来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基于国际形势变化进行的战略调整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3)其中第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图3

①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②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③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亚洲棉最早发现于古印度,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华南地区先种植,逐步推广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草棉原产于非洲,先传到阿拉伯地区,后传入伊朗等国,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并向甘肃扩展。三国时期,珠江、闽江流域已普遍种植棉花。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 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天工开物》中记载: 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中国历史人口增长曲线

图4

——据王育民《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制作

材料三
清乾隆年间,植棉专家、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了一套棉花图册,记录了从植棉到纺织印染成布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共16幅图,每图附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五十年(1765), 高宗南巡,观承迎驾,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以进 ,乾隆皇帝对《棉花圈》反复诵读,叹为观止,备加赞赏,欣然在图上题写七言诗16首,下诏颁行天下。《棉花图》因此也称《御题棉花图》,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清代前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纺织手工业的实况,是迄今已知国内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此后,方观承精心临摹副本,并将其付诸石刻。《棉花图》原本不知所归,但刻石完好流传至今。

——摘编自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要义》(1934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的历史过程,并概括中国古代推广与利用棉花的特点。(1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广泛植棉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三,《御题棉花图》颁行天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御题棉花图》的历史价值。(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重庆市鹅岭公园前身为1911年修建的礼园,是清末重庆商会首届会长富商李耀庭的私家园林。其存在的百余年间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下表为鹅岭公园历史发展沿革节选。

时间

事件

1921

兵戎相继,礼园衰败。

1937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蒋介石夫妇、英国大使等人居住于此,丹麦使馆、土耳其公使、澳大利亚公使先后租设园中,礼园环境稍有恢复。

1939

遭受日军轰炸,礼园再次受到破坏。

1949

礼园成为西南军区司令部驻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李达等人先后居住其中。

1950

李家将其捐献给国家,西南军区司令部接受。

1958

重庆市政府接管,开放接待游客,定名为鹅岭公园

1978

恢复发展,加快建设,修复并新建了一些建筑物和景点。

21世纪

更加规范化,免费向游客开放并被列为国AAA级旅游景区。

——摘编自张昆暐《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意提取材料中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 明经致用 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 重义轻利 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 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 ,不管是 庆历新政 ,还是 熙宁改革 ,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 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