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6 浏览数:1890

一、单选题

1.

老子认为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荀子认为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墨子认为 先万民之身,后为己身 。这些主张说明当时他们(  )

A.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B.强调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C.反思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D.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

2.

战国时期, 天下 主要对应 冠带之伦 的中原诸侯;秦始皇 尽并兼天下诸侯 后, 天下 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 四夷 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 外攘四夷 天下 范围进一步扩展。 天下 范围的演变(  )

A.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B.消除了国家分裂隐患C.保证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D.凸显了中原核心地位

3.

岳麓秦简记载了发生在秦王政十八年的《识劫冤案》,此案多次提到大夫沛把 稻田廿亩 作为私产直接分给了名叫识的 ,且得到当地官府的认可。里耶秦简又记载: 都乡黔首田启陵界中,一顷卌一亩,钱八十五。 上述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B.民众地位得到提升C.土地制度践行实况D.国家实力逐渐增强

4.

表1是魏晋南北朝面妆的主要样式及寓意

表1

样式

寓意

仙髻、仙蛾装、五色花钿

有长生不死的内涵,表达对神仙世界的憧憬

面颊点丹脂、斜红面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依附和取悦男子为主的爱恋观

额黄妆、点额V形花钿

代表脱离世俗苦难向往极乐世界的美好祈愿

出茧眉、碎妆

彰显妇功美德以及对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社会期望

这些面妆的出现(  )

A.根源于佛教以及道教的兴盛B.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C.均反映社会动荡与儒学衰落D.体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

5.

图5是学者统计的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

图5

A.国力盛衰影响登科数量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C.进士科目考试难度最低D.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认同

6.

表2是宋朝国家专卖的五种形式。据此可知,当时宋朝专卖政策(  )

表2

形式1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部由国家进行。

形式2

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

形式3

进口舶来品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掌握,后转卖给商人出售。

形式4

商业经营许可政策,准许生产者出售给商人,由商人销售,国家向两者征税。

形式5

国家不干涉生产和流通,仅采取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A.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规范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经营C.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D.解决了冗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7.

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这一制度(  )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8.

表3是不同学者对于明朝亡国原因的历史分析。他们均认为其重要原因是(  )

表3

记载

出处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张岱《石匮书后集》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9.

17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农学家、学者、官员,甚至连康熙皇帝本人都大力提倡种植双季稻,可是却并未推广开来。这是由于(  )

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B.经济结构多样化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D.农民缺乏进取心

10.

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记者在游历中国后写到: 英方长期以来饱受……中国政府侮辱,故在忍无可忍之际必须一雪前耻。 同时他又真实再现了勤劳坚韧、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中国百姓形象。该报道(  )

A.力求还原鸦片战争原貌B.体现民族意识与新闻中立的交织C.意在寻求中国百姓支持D.反映了中国内部官民之间的矛盾

11.

表4是19世纪上半叶部分年份(1817、1821、1825、1830)广州进口货物统计表(单位:万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表4

毛织

金属

皮货

棉类

鸦片

总额

1817

313

58

25

818

418

1632

1821

328

46

48

505

943

1870

1825

392

77

39

623

978

2109

1830

291

87

9

567

1496

2450

A.对外贸易逆差严重B.被迫卷入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顽强抵抗D.白银出现大量外流

12.

186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因刊载 中西文明对比 先后得到张之洞、总理衙门的亲睐;1889年政府在北京、南京等地举行乡试,分发了1200份。这说明(  )

A.西方侵略方式发生转变B.士大夫接受西方主流文化C.中西文明冲突由此开始D.该报适应了当时国家需求

二、材料阅读

13.

自古以来,防灾救灾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如实报告,官员复查核实按轻重定级,国家无偿发放救济钱物,实行不同程度的蠲免、减征及缓征赋役,汉代除免征田租外,还免征耕地附加税、戍边代役钱、人头税。官府往往腾出官邸,设置医药救治,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把平时常设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唐朝官府让灾民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并及时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调运粮食平抑粮价;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宋代除继续推行劝奖民间纳粟助赈外,还采用纳粟赎罪、散给僧道度牒等方式筹措赈灾钱粮,元明清有入粟补官及捐纳制度。

——摘编自赫治清《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1876~1879年,华北发生了特大旱灾,史称 丁戊奇荒 清政府准许开仓赈济,邻近各省开设捐局,从应解京饷和浙江海防经费中划留银两赈恤山西各州 。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友人创立上海共济同人会,得到郑观应、王介眉等沪上绅商的广泛支持,4月,又联合设立上海协赈公所,苏州、扬州、杭州三处也先后设立筹赈公所,一同赴灾区救灾。协赈公所明确规定募捐、收款、运送、发放等每个环节,均有专人各负其责,每月收支的各笔捐款必须登报公诸于众,事后还要刊印信录, 以昭核实 ,因而极少出现账目混乱和贪污挪用的现象。在跨区域地放赈和转运过程中,各办赈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协调合作,保证了赈济的高效率。在 商赈 的感召之下,全国各地绅商民众,纷纷捐助。西方传教士为了 争取信徒 ,也积极参加赈灾,是为 教赈 ,成为了官赈、商赈之外的有力补充,虽其结果仍旧 杯水车薪 ,其三者力量合流却开启了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摘编自谢忠强《官赈、商赈、教赈:近代救灾主体的力量合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救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救灾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1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清政府为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咸丰三年(1853)在扬州设厘金所。厘金在最初试行的时候,本来只被视为一种临时的筹款方法,但因其效果明显,于是从咸丰七年(1857)以后,几乎在全国各省普遍推广开来了。厘金有四大类: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和土药厘。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诸凡一切贫富人民从生到死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具体多达几百项甚至一千多项。厘金创办之初,其征收比率是1%,以后逐渐提高,多数省份的征收比率均在5%~20%之间。例如江苏的厘金征收比率虽为5%,但以二卡则为10%,以三卡论则为15%,以四卡论则为20%。1853~1864年,全国厘金收入共计1亿余两,而如此大的款项,其收支权却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摘编自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王念孙,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嘉庆四年,白莲教战事正酣,王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后又弹劾和珅,声震朝野。王念孙在工部时,热心水利,著有《导河议》等,涉及颇广,多方考证,竭力辨其真伪。每到一地,王念孙必亲自深入勘察地形地貌,分析水旱根源。道光六年,王念孙罢官,从此专心学术。王念孙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详加考证,对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历史著作中的字、句之讹错进行研究,发展出一种新的校勘学。王念孙致力于对古代经典的考索,与同时代学者一道在经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现代学术分科的新知识系统的萌芽。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念孙为官治学的品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念孙为官治学品质形成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