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
“天地之道
”的探求。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对天地日月进行思考,认为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
“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
“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到《礼记》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从管子
“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
”、老子
“损有余而补不足
”到孔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
”,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古代共同富裕思想更多地强调
“共同
”而非
“富裕
”,主要着眼于公平而非效率。这种思想在古代有其合理性,因为在工业革命前,无论中外,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微乎其微。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19世纪末,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糅合《礼记·礼运》中的
“大同
”
“小康
”思想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议会制学说,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观众苦、合大地、平民族、同人类、保独立、为天民、公生业、治太平、爱众生、至极乐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设想的共同富裕社会是要
“破国界去国义
”,设立公议政府,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通过计划指导,按计划有比例进行分配,杜绝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实现
“人人极乐,愿求皆获
”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还主张废除家庭,婴儿生下来就为世界公民,由公政府设立的
“婴院
”来公养,使人民从孩子时期就为公政府所有,为世界所有。
——摘编自也辰、姚金桃《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与实践探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共同富裕思想不同于古代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