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联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华夏族的形成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构成对原始民族组织的突破,是血缘家庭分衍发展而形成的同性群体,在夏朝时民族思想中血缘观念仍占有主导地位。商朝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民族认同的纽带出现了第一次转变——由血缘认同转变到地域认同。周代商后,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礼仪,原先以地域为纽带的民族认同感出现了分离倾向,文化礼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作用开始逐渐凸显。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也逐渐融入华夏族。
——摘编自郝常见《先秦至秦汉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探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8分)
材料二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阶段,也是
“中华民族
”观念的提出和初期使用阶段。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
“五族共和
”、
“五族平等
”建国主张的提出,对
“中华民族
”观念的确立和形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
”观念的最终确立或形成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正式使用了
“中华民族
”这一观念。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而民族主义的高涨又进一步推动了
“中华民族
”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的接受和流行。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中华民族
”观念逐渐被认同的原因。(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