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1290

一、单选题

1.

西周中晚期的一些铜器铭文记载了渭水流域贵族划分田土疆界的事。其中不仅记载有分田之事由,四方边界之所至,还记录了此事需劳动许多来自各方的 证人 等等。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分封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田土争夺与纷扰相当激烈C.人们的契约意识普遍增强D.土地的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2.

图1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图1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3.

明英宗时期,有朝臣援引古训谏称 欲怀远者必先安近,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枝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 。孝宗时期,又有人上书称 今各处地方水旱相仍,人民穷困,却乃疲中国,以供远夷,费有用而易无用 。从中折射出明朝(  )

A.华夷观念的松动B.朝贡体制的终结C.民间贸易的禁绝D.对外交往的收缩

4.

李贽在《初潭集》中对前史所载以巴寡妇清、陈定妻、许允妻、王霸妻、赵娥等为代表的二十五位杰出女性表达了赞赏之情,认为这些女性所做之事是 真男子 男子不如也 。李贽此举意在(  )

A.冲破程朱理学束缚B.提倡民主和自由C.宣传尊崇女性思想D.强调主观能动性

5.

表1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表1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存在奴隶贸易现象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6.

1881年留美幼童返华前,他们的美国师长在联名致函中国总理衙门时写道: 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为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 这主要表明留美幼童(  )

A.深受西方礼仪熏陶B.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C.政治观念比较保守D.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

7.

图2是1915年3月漫画家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先后四次刊登的系列作品。其意在(  )

图2

A.记录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历史B.表达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态度C.赞扬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作用D.揭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8.

1946年,中国大法官梅汝璈在参加东京审判时为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曾进行激烈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他后来回顾时说:在进行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立场必须合理合法。其中 合理 主要指(  )

A.法官个人的专业权威B.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C.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D.中美两国的合作关系

9.

1954年,中国政府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开启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的体育交流,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这主要表明(  )

A.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体现出务实特色B.体育是中国进行国际交流的主渠道C.日本与新中国的关系出现重要转机D.国际体育赛事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

10.

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 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称为 开了大口 ,很难顺利完成。后来,他提出了 小康之家 的概念,并进一步做了阐释: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原有目标不适合于中国道路B.实事求是的思想得到体现C.小康社会是理想的终极目标D.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

11.

帝国时期,罗马的建筑奇观被许多更小的行省城市所效仿。当罗马人走进一个有广阔沼泽地带的英国或置身于古埃及的文化区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几乎一样精确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由此可知(  )

A.罗马帝国注重城市建设标准的统一B.行省制强化了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C.罗马优秀文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D.罗马是英国和古代埃及文化的源头

12.

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行星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人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知识界积极探寻自然界的规律B.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相同规律C.人在物质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D.近代科学发展改变人的世界观

13.

观察图3,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图3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全球的贸易优势在欧洲C.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D.西欧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14.

国内外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认识曾进行如下探讨,其中对应准确的是(  )

表2

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

工业革命拓宽人类改造和利用能量的范围,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跃进到无机能源。

工业革命植根于向国内那些既不富足又不贫困的劳动者出售日常生活用品的活动之中。

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三个方面的变化:机械设备替代人的劳动;无机能源——特别是蒸汽——取代人力和畜力;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技术得到改进。

A.①是消费学派B.②是能源消耗学派C.③是技术学派D.④是社会变革学派

15.

二战后发达国家 中间阶层 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B.加大了社会服务的开支C.缓和了收入分配的矛盾D.反映了社会运动的高涨

16.

图4是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图4

A.前者符合文化多样性的规律B.前者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C.后者是对文化趋同性的纠偏D.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斗争性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比较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 官道 或叫 驿路 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吴玉章年谱(1878—1966)(部分)

1891年 13岁
好历史,爱读诸葛亮《出师表》、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忠义慷慨之作。
1897年 19岁
国难日亟,变法维新学说渐流行。得读《盛世危言》《时务报》《蒙学报》《蜀学报》等,变法维新思想日深。
1903年 25岁
2月,正值上海 学界风潮 ,革命书报风行,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声名大噪。眼界大开,觉得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比洋务派、维新派的改良主义言论更有道理,更具吸引力。
1918年 40岁
十月革命胜利消息传来……接受马克思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 47岁
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63岁
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9月,主持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讲话,提出要培养能做事的,了解中国国情的青年,大家努力学习科学和外国语。
1948年 70岁
8月,任华北大学校长,在成立典礼上作报告说: 要培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干部,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
1950年 72岁
2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直至1966年去世);3月,主持召开人民大学校长集体办公会,研究组织机构、招生工作、课程及教学等问题。
1952年 74岁
7月,发表《希望青年学生参加人民教育工作》一文。提出:教师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者和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自己首先应该是才德兼备的人。

——摘编自《吴玉章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据材料,概述影响吴玉章思想成长的因素。(5分)
(2)提取材料信息,阐释吴玉章在教育方面的贡献。(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

图6 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12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伦敦律师查尔斯·皮尔森发现,由于当时的通勤只能依靠步行,因此,他计划修建一些城市边界的铁路线,并将其中心路段设置在中央城区街道的地下,他希望新路线可以帮助人们搬离城中心的 窝棚 ,在花园围绕、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下生活。1863年1月,全长7.5千米的地下铁路宣告完工,遗憾的是,皮尔森已于完工前一年9月离世。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开拓者在地下铁路开发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一群富有远见的人打造了伦敦地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体系,更是伦敦得以发展到现有规模不可或缺的关键机制,如皮尔森所愿,地铁延长了人们的居住距离,同时也保持了中心城区的紧凑和开放。伦敦地铁成了伦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史——火车、工程师与工业文明的故事》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地铁修建对于伦敦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