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0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13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说:“ 在陶寺遗址中 ,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 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孕育着早期国家的诞生D.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

2.

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张在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3.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 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 据此可知,当时(  )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4.

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5.

学者认为: 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  )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财政的收入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D.缓解社会的矛盾

6.

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 惟务洁净,不可异众。 宋朝服饰风格的变化说明了(  )

A.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B.理学思想影响社会生活C.重文轻武的风气形成D.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

7.

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保护神,各地城隍多是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明朝统治者按照行政级别把城隍分为都、府、县三级,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正统地位B.整顿官场风气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繁荣市镇经济

8.

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 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 阅后,皇帝朱批: 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 材料可以论证的主题是(  )

A.交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B.中央集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C.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D.君主专制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9.

洋务派创办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产品为:枪支、弹药、大炮、钢铁、车轮船。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主要目的(  )

A.改革封建政治B.发展国家经济C.保障国家安全D.发展军事工业

10.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1.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中感慨: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他旨在强调(  )

A.世界知识是富国强兵的策略B.新文化运动照搬了康梁思想C.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思想启蒙D.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于康梁

12.

近代某时期,各地出现许多以 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社会》《新生活》《新教育》《新妇女》《新共和)等,有数十种之多,全国报刊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B.民众期盼和平民主建国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学界重视唤醒国民意识

13.

1940年8—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华北展开对日作战,参战人数近40万,动用民工20多万,总计大小战斗1 824次,歼灭日伪军4.63万人。这表明该时期(  )

A.抗日根据地获得了较大发展B.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紧密配合C.持久抗战思想得到贯彻落实D.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14.

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捍卫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D.维护了 一五 计划建设成果

15.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称之为 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 格局。这一变化(  )

A.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D.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16.

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 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 避乱扬州 。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 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 ,有的 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

年代

迁徙情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

《汉书·高帝纪下》

《汉书·刘敬传》

《汉书·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

募民迁阳陵。

《汉书·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

《汉书·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 王嗣宗手搏(徒手搏击)得状元 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 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包裹头的软巾)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 。《宋史·王嗣宗传》载: 开宝八年(975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 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举进士。 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 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官职名称)。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 开宝八年(975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该学者对 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推敲之后,认为疑点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 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的疑点。(8分)
(2)如果像学者一样研究历史问题,使用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力,这个权力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语汇合成中国拾起未来的基本力。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一种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阐释。(要求:提取历史现象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追求 工业化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下面是关于 工业化 的几种代表性的论述。
材料一
洋务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用英文写成《实业计划》,并译成汉语。孙中山设置了六个计划,其中第六计划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并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的计划,也即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

——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

材料三
1951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完成国家工业化, 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要 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摘编自萧冬连《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论及工业化时指出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他还指出 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

——摘编自王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中国人追求 工业化 内容变化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四中 工业化 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