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安徽省十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10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665

一、单选题

1.

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而且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阶级劳动工具单一B.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C.农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2.

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强调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 的政治变革是指(  )

A.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B.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3.

下表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孔子学生身份、年龄、国别的记载。这反映出孔子(  )

类别

人物

身份

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

年龄

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少孔子30岁,子张少孔子48

国别

颜回鲁国、子贡卫国、公冶长齐国

A.践行了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B.推动了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与融合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特权

4.

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 谥号 的定夺将形成 子议父、臣议君 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

A.文化统一B.以法治国C.皇位世袭D.皇帝独尊

5.

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 履职重心的演变情况。这表明当时(  )

时期

相的主要职能

汉高祖

辅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

文景时期

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

景、武时期

侧重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

宣帝及以后

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

A.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B.地方兵权被收归中央C.汉文化开始向边境传播D.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

6.

西汉前期,一些豪强富商通过手中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囤积居奇,操纵市场,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这一现象(  )

A.促使汉武帝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C.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D.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7.

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 总领纪纲,无所不统 。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 喉舌之任 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8.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9.

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具有双重影响C.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促进南北交流

10.

唐太宗认为 人才有长短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

11.

据《新唐书》记载: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 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这一现象(  )

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

12.

唐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纳粮。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  )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C.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D.利于政府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

下表是唐朝部分诗歌的摘录。据此可知,这些诗歌(  )

诗歌

来源

从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

陈子昂《座右铭》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白居易《续座右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A.体现出积极有为精神B.关注民众安身立命C.传承了社会伦理道德D.具有家国忧患意识

14.

宋朝 台谏 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其中谏院负责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行为进行规谏讽喻,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还会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谏院的这些行为客观上(  )

A.规范了民主程序B.利于政治的清明C.完善了权力分配D.避免了权臣乱政

15.

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渔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则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征召去打仗;在迁居中原各地后,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行政组织。据此可知,该 系统 是指(  )

A.南北面官制B.四等人制 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度

16.

元朝统一后,在原金、宋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平衡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南越和匈奴动兵, 以一封疆 ,但汉文帝反对,其理由是对周边敌对民族不能轻易出兵,应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对南越,妥协和讲义并重,答应赵佗提出的 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 等不失原则的要求,并表示和平的愿望。对匈奴,即使非要用武力不可,民族冲突以后,也力争与匈奴化为兄弟。南越与匈奴降附后,设置属国,《汉书》云: 因其故俗为属国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前后,民族归附与分离并行,北疆的胡人、稽胡、契丹,西疆的吐谷浑、党项、羌人,南疆的诸蜜、僚族等,相继附而复叛,其中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唐太宗慎重地采取了众生一体、共治天下的原则。大唐帝国打败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没有把突厥迁入华夏内地散居同化,也没有把他们赶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 因其习俗而抚驭之 ,任用突厥首领治理,朝廷不派官员,基本是自治,相当于世袭封建。唐太宗执政时的唐朝廷是多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等)分享天下。唐太宗与异族分天下,还有更深一层考虑, 把敌国变成异族自治,留住外部监督,不留边祸,则外有制衡,内不失道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者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马端临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高阁

孝文帝改轨仪,规周汉以新品制,列教序于乡党,敦诗书于郡国。使揖让之礼横被于崎岖;歌咏之音,声溢于仄陋

陈汉玉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缪腐朽,丢掉的却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