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第一学期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2198

一、单选题

1.

班固《白虎通义》载, 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这段历史材料(  )

A.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C.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D.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

2.

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

3.

狭义的汉服专指汉代关中京畿地区为代表的服饰系统。长沙马王堆墓(长沙国,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68年)出土竹简记载: 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简文表明当时长沙(  )

A.还存在美人殉葬的陋习B.楚服与汉服流行的风尚C.服饰文化深受楚国影响D.至少存在两种服饰系统

4.

宋徽宗时期,官方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以外,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礼典 首次 意味着官方(  )

A.首次否定传统严格的等级制度B.顺应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将国家礼典提升为法制的高度D.开始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5.

明清徽州人用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传记不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徽商立传的倾向(  )

A.深受儒家义利观念影响B.能够证明徽商追名逐利C.体现出反封建的新追求D.反映商品经济繁荣景象

6.

1905年,江南船坞为改变经营状况,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独立出来,改为民营。1905—1911年间,共造船舰136艘,相当于此前近40年总产量的9倍。1911年所造 江华 轮,质量超过同期英商祥生船厂的轮船。该船厂经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国家重视军舰的建造B.清政府财力的支持C.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7.

有学者考证,1919年以后, 民主 一词开始取代 共和 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 共和 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 民主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被定义为 平等 民治主义 工人政治 等新涵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时人对新社会认识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C.民主取代共和的发展趋势D.苏俄对华影响力持续加深

8.

抗战时期,西方观察家(如记者等)大量描述中共领导人。如毛泽东 长于思考 ,举止稳重,慈祥和蔼,个性炽热, 是辩证法的大师 ;朱德 朴实得像中国北方的一堵泥墙 ,但 反应灵敏、处事果断 ;周恩来 深谙保持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勤于行动,善于奔走调停 机智聪敏,举止优雅 等。这种描述可归纳概括为(  )

A.生活简朴清廉,平易近人B.个性鲜明,务实求真C.信仰坚定,富有团结精神D.博学多识,思想开放

9.

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 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

A.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B.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C.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10.

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  )

A.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C.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11.

对于 国家 的考古学标准,维尔·戈登·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 三要素 说影响深远。但是,中美洲地区诸文明没有金属,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对此,合理的结论是(  )

A.三要素 说仅适用于亚欧地区B.三要素 说可以灵活运用C.美洲一些文明尚未进入国家阶段D.文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12.

1360年,威尼斯颁布法令指出, 本因用于航海和增殖的资金却未能流通起来,反而化为了一场浮华,导致我们国家日益衰弱 。1449年,热那亚法令指出 如果那些用于购买珠宝华服的资金能投资于贸易,将为我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利润。 这些法令表明(  )

A.政府注重资本原始积累B.欧洲深受禁欲主义影响C.传统商路受阻影响经济D.政府试图限制教会腐败

13.

18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对中国礼仪的最大误解,肇始于吾人以己之风俗度衡彼之风俗:概因吾人将偏颇天性所生之偏见带至四海所至。 此段话侧面反映了当地(  )

A.热衷于学习中国礼仪的现象B.用中国文化丰富启蒙思想C.与中国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D.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4.

19世纪中期,大萧条横扫欧洲。法国北部地区的棉纺工人将他们的绝望发泄在涌入法国北部同样绝望的比利时移民身上……据此判断,法国这些工人(  )

A.认为比利时工人抢了工作B.对自身困境缺乏正确认知C.具有强烈的狭隘民族主义D.都受害于大萧条经济危机

15.

下表是美国媒体对美国人的调查表。调查意见变化趋势能够反映美国(  )

调查意见

1958

1972

认为政府为所有人谋利

763%

373%

认为政府是为少数大型利益集团服务

176%

533%

公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比例

41%

19%

A.民众深受冷战影响B.跨国公司影响日增C.政府失去全民信任D.社会多方面的变化

16.

1994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世界上拥有亿万美元以上的巨富中,1987年拉美只有6名,但六七年后,便增为42名;而拉美的贫困人口却从60年代的9000 万增加到90年代的1.9亿,全地区人均收入下降到70年代初的水平。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  )

A.美媒试图摧毁拉美民族自信B.跨国公司持续扩张造成的恶果C.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D.拉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

二、材料阅读

17.

通史、断代史都是呈现历史的恰当形式,而有关通史与断代史认识之分歧,由来己久。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司马迁撰写《史记》旨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班固认为 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 ,司马迁将其 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不妥,故断汉为史,撰《汉书》,以彰显汉代历史地位。上述两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章太炎指出: 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 梁启超认为,“《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 他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主义之发达。

——以上材料摘编自赵梅春《不通古今之变则无以言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人治史观点的不同,概述两书成书的历史共同因素。(6分)
(2)比较材料一,概述材料二呈现的新观点,及其反映的治史价值追求。(8分)

18.

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正义需要仔细辨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6分)
材料一
1593年,西班牙神学家维多利亚明确提出了反对否认异教徒在自然法上的一切权利并将其单独视为征服对象的观点。据此,他斥责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行为是掠夺行为。维多利亚还认为,自然法认可所有人的沟通和交流的权利,如果印第安人对这种权利加以否认或进行阻碍的话,或者,如果印第安人否认自己有接纳基督教传教士的义务的话、那么这些行为便构成了对其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
材料二
下侧图一:1939年5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重庆实施轰炸(炫耀战果)。日本陆海军曾多次对重庆等其他不设防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右侧图二:日本政府招募少年飞行兵的广告。画面背景是1942年,美军杜立特飞行队在对东京实施首次轰炸时,轰炸机扫射中曾经杀害过儿童。

图一 图二

根据当时国际法,在明确知道目标为学童和平民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射击的话,那么学童的死亡便不能被视为附带损失,反而甚至可以以故意无区别攻击构成战争罪为由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摘编自加藤信行、植木俊哉等编著《图解国际法》

(1)概括材料一中维多利亚的观点并予以评价。(6分)
(2)依据材料二,提炼当时国际法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并据此分别评判日本战争宣传。(8)

三、开放性试题

19.

近代以来,为建立 新中国 而奋斗成为仁人志士不断高呼的爱国口号,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 新中国 构想。(12分)
材料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 新中国 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 、在巴西立 新中国 ,通过与巴西政府协商的方式移民于巴西,保存中国种族,也即是康氏宣扬的 保种 。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国家论》,强调 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宪法为其体,官府议院为其四支(肢)五官,以成一活动体之国家也。由是观之,国家之要旨,曰无人民则无真国家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对未来国家进行规划,定名为 中华共和国
1910年,上海名医陆士谔写作小说《新中国》,透过梦中的上海来预测1951年的 新中国 我国人创业,纯是利群主义……差不多已行着社会主义了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方案。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消灭剥削,推翻帝国主义, 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
新中国 话语的演进历程中,国人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被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落后就要挨打 是学习鸦片战争等历史时人们常用常见的一种观点,但其本身就存在争议,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下呈现复杂多样的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这种思想在欧美被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并被看作为帝国主义战争辩护的工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严复不满于斯宾塞、赫胥黎: 任天为治 的主张,在《天演论》中将之改为 以人持天,与天争胜 ,借 优胜劣败 的生物演化规律,唤起国人 与天争胜 ,救亡图存。

——摘编自陈伟《西方政治思想史(下册)》、沈福伟《中国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进化论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阐述原因。(8分)
(2)综合上述,简述 中国式现代化 对你的启示。(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