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中国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8 浏览数:1152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

记载

篇章

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召诰》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多士》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多方》

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2.

春秋时期,中小商人 负任担荷,服牛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富商大贾更是 金玉其车,交错其服 ,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  )

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D.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

3.

《岳麓秦简》记载: 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 《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

4.

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

地区

校尉部、刺史部

郡城数

县城数

合计

黄河流域

5

36

395

436

淮河流域

2

9

141

152

长江流域

3

24

250

277

东北

1

10

65

76

西南

1

6

35

42

西北

1

12

80

93

全国

13

97

966

1066

A.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B.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C.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D.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武术讲究内功修炼,奉行 禅武合一 的修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迅速从马背上下来,依照周代进行射礼、讲武和田猎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

A.多元文化交汇融合B.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C.文武并举宣威天下D.崇尚周礼的复古逆流出现

6.

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  )

砖窑

铭文记载介绍

铭砖一17)

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

铭砖二19)

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品种与数量为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

铭砖三19)

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

铭砖五50)

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品种与数量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石

A.经济重心转向南方B.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C.封建剥削日益严重D.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

7.

唐太宗年间,渤海王 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 ;唐高宗年间,文成公主又派人向唐朝 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这一现象(  )

A.映照了盛唐恢弘气派B.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C.提升了中央政府权威D.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8.

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  )

A.助推社会阶层的流动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9.

宋代,制瓷工匠在关注釉色纯粹之美的同时,也在追求多样化的装饰技法,题材或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或是有着吉祥寓意的,或者纯粹就是因为美观好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B.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C.迎合了市民的审美情趣D.提升了制瓷业的竞争力

10.

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忻感戴,当地各族表示 世世臣服 。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 海西东水陆城站 的连接 以时朝贡 ,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  )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

11.

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C.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2.

顾炎武认为, 君"字作为天子尊称的特殊用法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 字可以称指臣,也可以是女儿对父亲、妻妾对丈夫、妇人对舅父的称谓,不过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  )

A.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B.理性认识君主专制C.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D.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13.

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 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 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 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胜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 这反映出二者(  )

A.斗争精神的高涨B.媚外观念的凸显C.自强思想的萌发D.忧患意识的增强

14.

王韬在《洋务》中指出: 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燧,待于二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 这一论述(  )

A.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B.缺乏完整理论体系C.试图突破洋务思想束缚D.具有国家自强意识

15.

1896年,张之洞上奏称: 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训练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 张之洞的这一奏章(  )

A.致使军事主权殖民地化B.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C.推动洋务运动转向民用D.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

16.

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说明: 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 指买办盛宣怀,两人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 中夜彷徨 忧心如捣 ,这揭示出近代(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民族工业竞争激烈C.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D.营商环境日趋恶化

17.

《新青年》创刊号中,陈独秀把青年精神概括为: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据此可知,陈独秀称赞青年精神是强调(  )

A.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B.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C.努力改变社会的弊政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8.

从1932年春起,苏维埃政府先后创办中华钨矿公司等公营企业,开办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瑞金纺织厂、于都通讯材料厂等小型工厂。到1934年3月,中央苏区国营工厂发展到32家,产业工人达万余人,中央钩砂公司年出口创汇400多万元。这(  )

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改变了苏区旧有生产关系

19.

下图为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每日译报》刊登的1938年6月12日广州受侵局势图,并持续介绍了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这一报道(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B.预示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C.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D.表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20.

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许多领导同志在前方指挥,不能分心照顾减租和生产的现状,毛泽东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必须实行分工。为此,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必须重视经济生产和财政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珍惜人力物力。这(  )

A.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凸显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21.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创办《人民画报》,下图是创刊号中的政治主题报道框架。人民政府此举意在(  )

A.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B.实现中苏两国结盟目的C.调动民众经济建设热情D.借助美好愿景巩固政权

22.

在制定总路线的时候,毛泽东指出: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这表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  )

A.实现国家工业化唯一选择B.践行我党宗旨的体现C.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性消退D.社会矛盾转变的结果

23.

下图是《人民日报》关于 一国两制 在香港问 的主题变迁示意图。这反映出中央政府(  )

A.积极推行香港治理能力建设B.高度关注香港的长期繁荣C.给予香港自由灵活政策支持D.不断创新香港的顶层设计

24.

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有人提出要搞经济特区货币,陈云建议: 特区货币如果大家坚持要搞,我提出两条,一条是特区货币发行权属于中央;一条是封关以后,特区货币只能在特区流通,不能在其他地方流通。 陈云这些建议意在(  )

A.维护金融货币秩序稳定B.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突破固有体制的桎梏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 代人定姓族诏 ,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给予 勋臣八姓 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 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 。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材料二
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面瓦解。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面对甲午战败惨痛的现实,康有为明确指出,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弱国则相反。在梁启超看来,现代 国民 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的国家主人,是以 自由 自治 进步 自尊 合群 为思想基础,具有 爱国心 社会公德 权利思想 义务思想 政治能力 的权利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国家前途,推动国家进步。严复认为,要像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黜伪而崇真 屈私以为公 ,而最根本的是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精神。

——摘编自叶瑞昕《从臣民到国民: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极建构国民道德谱系。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的商城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热忱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金山、王莹率领 抗演二队 20余人来到商城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6月下旬,根据中共豫东南特委决定,由青年军团商城队组成中共商城县工作委员会。随着商城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该县中共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士绅顾敬之起初只允许具有 军方背景 青年军团商城队 进入其统治的辖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青年军团商城队 利用这种优势深入辖区,一方面向辖区民众进行抗日宣传,一方面做顾敬之的统战工作。顾敬之在这种形势下也表示赞成团结抗日。

——摘编自周斌 陈杰《抗战初期多元主体参与的地方抗日救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内容,并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时期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特点。(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相继出现。此外,《四书》朱注成了科举考试范本。极端的专制皇权激发明清之际 非君论 涌动,在市民文化及党社文化中产生出继承并超越先秦 民贵君轻 说的 新民本主义 ,不仅谴责个别暴君、昏君,其批判锋芒普遍地指向 今之君 ,即秦汉以降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全体帝王。明清出现将小说、戏曲提升到与诗文并列地位的议论,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徽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

——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以下简称 双百 方针),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强调: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提出的 双百 方针,不但指明和开拓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崭新道路,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了基本构想。其主旨和精神实质就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摘编自谭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出现的新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现文化繁荣的途径。(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根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