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名校联盟高三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514

一、单选题

1.

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2.

根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河间王国一次分封了12个侯国,城阳王国则分封了33个侯国,梁王国和楚王国分封了1—2个侯国,连边远的长沙王国也分封了15个侯国。这些分封(  )

A.说明诸王大多具有世袭统治权B.有利于汉朝治理能力的提升C.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D.折射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3.

下图为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客使图》壁画。画中描绘的是来自拜占庭、新罗和靺鞨的使者在唐朝官员带领下准备进入会见场所。此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民族关系稳定和睦B.绘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文明影响力的强大D.太子专门管理外交事务

4.

宋代吕大钧说: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 材料意在强调(  )

A.主户与客户间具有一定流动性B.实施民本思想的必要性C.基层生产关系对统治的重要性D.进行个体经营的艰难性

5.

王夫之指出, 天为民立君,君置臣以佐其治天下,故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君待臣以非礼,视臣如草芥,辱其人格,屈其志气 ,臣则应当坚持原则,明确为臣辅佐之责,保持个人的节操,而不应在 天下无不是底君 的名义下盲从受辱,逆来顺受。此论(  )

A.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叛逆B.隐含着限制君权的进步思想C.矛头直指君权神授的思想D.阐述了民族气节的重要意义

6.

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述中说: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梁启超此论意在(  )

A.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B.揭露中国被瓜分的现实C.推动维新变法的进行D.抵制保守派的落后言论

7.

下图为江苏武锡电力灌溉区的相关数据。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

武锡区电力灌溉面积、电费与用电量年度走势图(1925—1929年)

资料来源:戚墅堰电厂:《戚墅堰电厂电力农田灌溉之成绩》,《电力》1930年第1期

A.近代工业获得一定发展B.南京国民政府支持农业灌溉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电力在乡村中发挥主导作用

8.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不仅第一次使用了 自力更生 的概念,认为中华民族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而且在总结长征胜利的经验时,讴歌了红军艰苦奋斗、 不怕任何艰难困苦 的精神。这些思想(  )

A.集中展现了持久抗战的理论B.反映出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C.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D.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9.

1947年5月,国民政府紧急颁布《戡乱期间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并授权各地政府可采取 必要措施 紧急处置 办法。这些措施折射出(  )

A.战略反攻对国统区的冲击B.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C.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D.蒋介石对战场指挥的失控

10.

199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认为全国人民面临着阶级斗争与全面建设的双重任务, 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此后一段时期,类似的文章接连刊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B.四个现代化 目标提出的过程C.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形势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11.

按照罗马《法学阶梯》规定,诺成契约忽略过去所规定的一切要求,认定 其债务的缔结只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 。这一变化反映出罗马法(  )

A.私有观念的动摇B.信守契约的本质C.形式主义的消失D.务实灵活的特点

12.

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B.借鉴了科学革命的研究成果C.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D.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13.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想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君主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B.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C.各商业中心竞争异常激烈D.国家分裂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14.

19世纪末,印度已有五十万以上的产业工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等几个大城市。为了反对殖民者的压迫剥削,工人不断展开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1882—1890年印度发生了二十五次工人罢工。这(  )

A.推动了国民大会党的成立B.说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C.表明印度无产阶级的觉醒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5.

1958年,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封面出现了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个是苏联十年级(高一)学生,另一个是美国高中生,标题是醒目的 教育危机 。杂志调查显示,苏联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要超出美国学生两个年级,所接受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也要远远超过美国。这反映出(  )

A.人才竞争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B.指令计划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C.教育交流掩盖了意识形态冲突D.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发美国忧虑

16.

2022年7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外交关系听证会上,美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公开表示,目前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拖欠联合国的会费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里根总统上台之后,美国便开始了 欠费 行为。这反映出美国(  )

A.经济走向持续低迷B.意欲退出全球治理体系C.缺乏大国担当意识D.不承认联合国合法地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李令福《移动的都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 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 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 自古有海防而无海战 ,晚清统治者特别是洋务人士看到了发展海军对于民族生存和维系统治的重要作用,主张购船买舰,发展海防。他们认为,只要 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 ,若与敌争逐于海洋之中,没有胜利的把握,因此,对外敌的海上入侵, 不必与敌战于海 。海军作战方针应是: 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严防 无事扬威海上,有警时收进海口,以守为战 。洋务人士强调海疆防务,宣称 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 ,普遍缺乏运用海军去保卫中国领海,争取制海权的观念。 防口守岸 的消极防御思想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

——摘编自《李文忠公全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 近海 概念为 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 黄水 走向 蓝水 ,从 浅蓝 走向 深蓝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海军战略的特点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海军发展不同于晚清之处。(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学者塞缪尔认为,任何文明都必然会经历兴起、发展、鼎盛、衰落等若干阶段。鼎盛时期的西方文明曾掌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土地,但是鼎盛同时也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塞缪尔指出,西方文明用了400年到达鼎盛,其鼎盛期是在1900年前后,如今西方文明在全球的经济、人口、土地、军事力量等方面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复当年,西方主宰世界的时代正在逝去。今天,全球最大的7个经济体中,有4个非西方国家。随着西方经济的相对衰落,其文化的吸引力自然而然也会消逝,就好比随着苏联经济的萧条,其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也消失了一样。塞缪尔预言,即使不是在21世纪初,也会是在21世纪中叶,西方文明就会失去其已经持续了200年的主宰地位。

——摘编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某一认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向何处去? 这样严峻的问题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为了正确解答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问题,就需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当代社会的性质。各阶级、各党派的人们从各自的阶级派系利益出发,提出并宣传各自的观点,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由此开始。国民党组织的文人阵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不适合中国,中国没有存在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很短,到秦朝就已消亡,鸦片战争以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组织理论反击,明确提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点,集中批判了国民党文人阵营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点。同年6月,左翼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提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驳斥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中国革命胜利的任务,创办了《社会科学战线》,投入论战。

——摘编自盛邦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理论反击的意义。(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