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7 浏览数:1083

一、单选题

1.

孔子、孟子认为,圣王与圣人的内涵基本相同,皆属于德性至善之人。战国晚期的荀子则认为,相比于圣人,圣王更具有王者的权威性,即圣王身为教化者,需要具备使天下万民顺服归往的道德与能力。这一转变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  )

A.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B.力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C.受到韩非子思想的影响D.抛弃了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2.

西汉成帝即位后,匡衡上疏 劝经学威仪之则 ;东汉桓帝即位前,梁太后 密使瞻察威仪才明 ,遂与梁冀决定立其为帝;汉末董卓废黜弘农王时所用借口是 威仪不类人君 。汉代对君主, 威仪 的重视旨在(  )

A.继承集权制度传统B.彰显仁爱明君形象C.确立皇权至上权威D.塑造政治文化认同

3.

唐代之前,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大多是通过政府赋税与土地地租的形式建立的,供给城市的农产品也并不是通过市场渠道来完成交易的。唐代中叶之后,尤其宋代以来,市镇成为周围农户实现交易的场所,逐步形成了以市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推动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C.促进了农民身份的根本转变D.开启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4.

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明代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属性的弱化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C.集权政治的发展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5.

在传教早期,洪秀全等人到处毁坏孔子牌位,丑化孔子形象,但在他们的传道书里,对儒学有多处采纳、吸收。如《百正歌》称, 孔丘服教三千,乃以正化不正 。这些做法是基于(  )

A.中国实际情况和斗争的需要B.基督教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C.太平天国革命精神逐步丧失D.儒学与西方宗教有相通之处

6.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明确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后,袁世凯接连发布, 尊孔令 祭圣告令 。此时,康有为与陈焕章等人也筹建 孔教会 ,公开叫嚷 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恢复传统礼制的合理性B.完善民主宪政的必然性C.引进西方制度的必要性D.进行思想启蒙的迫切性

7.

下表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注:表中数字为每一阶层每年的负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比重。)

A.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D.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8.

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文化深入农村》宣传画。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农村成为新文化建设的主阵地B.农民扫盲运动的顺利完成C.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D.书籍出版制度的正式形成

9.

古代雅典妇女在出嫁时,家里往往会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财物作为嫁妆,但这笔嫁妆在婚后将成为其新监护人,即其丈夫的财产。当丈夫老死或病亡后,由于雅典妇女没有继承权,这些财产也只能由其男性子嗣继承。这种情况(  )

A.制约了妇女的正常生活B.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C.明确了家庭的财产标准D.强化了公民政治的权威性

10.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非洲进行了人为分割,使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边界都变成了笔直的线条。这些笔直的边界穿过不同民族的聚集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西欧对非洲的疆域划分(  )

A.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B.摧残了当地古老文明C.埋下了国际争端的祸根D.瓦解了传统社会结构

11.

有学者说,18世纪至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中的力——能量的概念,引发哲学家对生命现象作出新的解说:生命是一种能量的延续和转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中吸收能量,动物则通过吃植物或其他动物而获得能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科技进步推动了哲学发展B.牛顿力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C.科学发展导致民众观念变化D.民众对生命价值认知的深入

12.

据统计,全球投资总额在1970年至1985年期间仅增加了3倍,但从1992年至2007年却增加了近16倍,从1863亿美元增加到了31340亿美元。全球贸易总额在1991年至1995年四年间增加了50%以上,从6.98万亿美元增加到了10.5万亿美元。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共识B.全球投资加速了苏联解体C.美国霸权冲击了两极格局D.经济发展受政治变动影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 养民 聚民 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文主义思想虽然兴起于14世纪的欧,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希腊社会,是古希腊人所具有的一种世界观体系。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古希腊人文主义对欧洲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马克思说: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西方人文主义 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宣帝鉴于河南太守严延年每到冬季就会把所属各县的囚犯集中到郡府门口处斩的情形,继位不久即查处了严延年,并将其处斩。此后,他还专设廷尉平参与各郡的司法事务,帮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并规定所有死刑判决必须由廷尉复核后才能生效。汉宣帝在恢复文景时期 平狱缓刑 的政策的同时,还提拔和重用贡献突出的狱吏。据统计,汉宣帝每年平缓死囚数就高达千人。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汉宣帝下令解除 首匿 罪,规定子女藏匿父母,妻子藏匿丈夫,无须连坐。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免除触犯他人名讳之人的罪。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又下令对老年人的犯罪从宽处理。

——摘编自张文敏《汉宣帝之吏治改革及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宣帝吏治改革的历史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一战结束后,日本就提出了 资源富国主义 战略,全面实施石油战,到1941年8月,虽然日本的石油储备有约940万吨,但当时日本每月所消耗的石油就高达45万吨。1942年2月,日本通过《应如何使用帝国资源圈》计划,制订了未来15年内掠夺 2000万吨石油、3000万吨钢铁 等资源的计划。二战中后期,美国对日石油禁运使日本到1944年一季度石油进口暂时停止,整个军事机器陷入瘫痪。1945年6月,日本战时经济由于其南方的石油产地和中国东北的矿化油工厂通往日本的石油大动脉被美国切断,其军事工业生产迅速衰竭,其仿效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也囿于技术的落后,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且难以满足战争之需。

——摘编自庞媛媛、王倩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战——兼论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日本实施石油战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二战期间日本的石油战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启示。(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汤飞凡(1897—1958),湖南省醴陵(今醴陵市)人;1914年年底,以免试者的身份进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赴美深造。1928年,担任吴淞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细菌学系主任,后又受聘兼任英国人创办的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细菌系主任。1929年,其撰写的《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推翻了 细菌病原说 并获得国际认可。1935年,汤飞凡到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代表中国出席万国微生物学会第二次会议。1941年,他研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牛痘疫苗、狂犬疫苗及青霉素等药物,挽救了无数受到病毒感染的战士和平民,他研发的牛痘疫苗还曾帮助过英美盟军。为纪念汤飞凡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国际上把沙眼病毒誉为 汤氏病毒 ,汤飞凡也被称为世界 衣原体之父

——摘编自管辉《中国疫苗之父:汤飞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飞凡在医学领域作出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飞凡的精神品质。(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