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3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8 浏览数:1030

一、单选题

1.

重庆巫山大溪文化早期受到了来自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晚期向北、向东发展,不仅分布范围扩大,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与相邻的原始文化汇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类型(如表1)大溪文化的发展演变表明(  )

A.石器时代各原始文化间交流频繁B.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文明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D.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

2.

在汉代,《尚书》中的 禹贡 篇被用作治理黄河的参考文献, 洪范 篇被用来预测世事变迁,《春秋》一书被用来作为审判罪犯的标准,而《诗经》则被用来作为谏书。这表明汉代儒学(  )

A.注重通经致用B.强调内圣外王C.调和法道思想D.宣扬天人感应

3.

蔡君谟(宋人蔡襄)作《荔支》、《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宋人王灼)作《糖霜谱》,畲闻之且久。 这些著作可用于研究当时(  )

A.程朱理学的革新B.租佃关系的发展C.经济作物的种植D.印刷技术的进步

4.

《四季山水图》绘于辽庆陵中室四壁,分为春、夏、秋、冬4部分,是目前我国仅见的以四季山水为主题的古代墓室壁画。有学者认为此画 并非一般的山水风景画,而是富有辽四时 捺钵 制的含义。 捺钵 是辽代皇帝游猎时临时所设的 行帐 行营 的称谓。这反映出(  )

图1 辽庆陵壁画《四季山水图》

A.统治者醉心于山水的情志B.契丹人保持着游牧的传统C.文人画流行于契丹的现实D.四时捺钵制巩固辽的统治

5.

揭帖 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 密揭 。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由此可见, 密揭 制度(  )

A.推动了内阁制的形成B.削弱了皇帝专制权力C.扩大了内阁行政职权D.提高了内阁政治地位

6.

古代的中国习惯以 天下 一词言说人类生存空间(实际运用中往往指中国),但到了晚清,逐渐代之以 瀛环 万国 全球 世界 等说法,以 外国 异邦 等说法描述中国以外的域外空间。这一变化(  )

A.表明传统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B.体现由 师古 师夷 的重大转变
C.契合列国并立的近代全球秩序D.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文明的深刻探索

7.

清末到民国初年,先后推行了两次学制改革。其中学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学制

中学课程设置

癸卯学制

(19041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壬子学制

(19129

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加课家事、园艺、缝纫。

这两次学制改革(  )

A.反映了维护传统的需要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育人倾向C.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8.

革命根据地第一家合作社于1929年在福建上杭县成立,到1936年,整个根据地共有各类合作社2万个,社员达100万人,其形式有劳动互助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根据地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

A.丰富了土地革命的内涵B.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C.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发展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9.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如删除书中 报国仇 等字句,删除 抗战受伤的追忆 等诗文,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把自近代以来被其侵占的他国领土都圈定在日本版图内)等。这些行径意在(  )

A.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B.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C.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D.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

10.

1949年6月,一支以老解放区干部为骨干,包括来自宁、沪等地的青年知识分子、青年职工等人员组成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成立,随后1.7万名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到达西南各地,开始接管和建设等相关工作。该举措(  )

A.为革命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B.适应了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C.为战略决战准备了重要条件D.极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1.

喷油嘴有着 发动机的心脏 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它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 七一 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12.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 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 陈云提出 鸟笼经济 理论的实质是(  )

A.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C.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D.冲破 两个凡是 的思想束缚

13.

表3是公元前18世纪诞生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摘要,这说明该法典注重(  )

表3

类别

具体条文示例

诉讼

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刑法

在火灾现场扬言救火却趁火打劫者,将他投入熊熊火焰中烧成焦土。

婚姻

结婚双方必缔结婚约,无婚约的婚姻在法律上无效。

男方应先下聘,男方若毁约另娶,则失其聘金;女方毁约另嫁,则加倍退还聘金。

A.限制奴隶主阶级特权B.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C.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D.突出人人平等的思想

14.

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于公元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下辖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局,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在这里收藏了数万册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为阿拉伯 百年翻译运动 提供了典籍和人才。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B.实行了文化扩张的政策C.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5.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的流入曾在欧洲掀起了价格革命的浪潮。而1859年至1869年间的黄金产量相当于1848年前三百多年间的黄金产量总和,却没有发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释放巨大产能B.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C.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D.稳定的全球金融秩序形成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朝在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其市舶税制的课征内容有三:其一为舶脚,据船舶的运载量课征;其二为进奉,即外国商人向朝廷进贡的货物;其三为收市,即朝廷所要收购的货物。唐政府对外籍商舶 提取十分之三的货物,把其余的十分之七交还商人。 外国商船在市舶司完成登记,查验文书后依次课征关税,所余货物即可进行自由贸易。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一般也按上述制度征税。市舶税是唐王朝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德宗时,岭南节度使王锷在广州办理外贸,所得的收益就相当于两税的收入。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海关依据不平等条约而设立,外籍税务司制度受到各国支持,使得总税务司在内的绝大部分洋员由英国人担任。这种状态下的中国海关庞杂无比,除了进行税务和海务的本职管理外,还要确保清政府按条约规定的方式进行贸易。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 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报关制度,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同时将关税收入统归中央,关税单独计征,与外贸利润分开交库。

——摘编自岑维廉等《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市舶税制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海关管理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关改革的意义。(7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罗马公民看不起商业,贸易和金融是被征服民族才干的营生。在罗马共和国黄金时代,商人不能进元老院。贵族征战得来的财富都是购买土地搞大庄园。罗马超越希腊城邦政治,建立了宪制官僚体制与私法体系,塑造了早期的西方市民社会。无论是共和还是帝制,罗马都是西方大规模政治体在观念、制度、法律上的政治源流。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屋大维苦心建构的 罗马民族认同 ,随着拉丁语仅停留在贵族圈里,从未抵达基层人民心里。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摘编自潘岳《秦汉与罗马》(《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材料二
关于罗马与中国的外交联系,现在已知的只有非常零星的信息。根据中国的史料记录,公元166年,安敦皇帝派代表团来到中国,而在公元226年,一位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抵达了东吴孙权在南京的朝廷。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罗马帝国和中国的汉朝,古代世界这两个最伟大的帝国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几乎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等《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是如何解决 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 这一类似问题的。(1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特点,并指出在研究两者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提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三个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效仿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这五次转向。在历次转向当中,外部因素和国际环境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中国或面临外部战争的压力,或面临地缘政治的抉择,对世界形势的估计、对时代前景的看法、对区域变局的反应,影响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