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山东省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5+4)【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1440

一、单选题

1.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 三皇五帝 时期,存在着一种 政治美德 ,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 童话 ,亦称 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这一 政治美德 指的是(  )

A.传位贤者B.王位世袭C.阶级平等D.直接民主

2.

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 监禁庶民 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

3.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 大一统 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B.等级森严C.垂直管理D.分工明显

4.

公元189年,天下 诸侯 共讨董卓之时,益州牧刘焉不但拒不出兵,还从由中原流亡至四川的数万流民中,编选出一支精壮部队。两年后,荆州牧刘表上奏朝廷,称刘焉 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暗喻其图谋不轨)”,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将领却屡屡被刘焉击杀。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流民成为主要兵员D.刘姓宗室地位下降

5.

图1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  )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

6.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7.

唐朝初年,规定进士科考试实行 时务策 五条。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政府规定明经科考试加试时务策,要求考官就当前国家的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以书面的形式作答。这些做法(  )

A.有利于选拔实用性人才B.体现出官学体制的弊端C.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D.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8.

尉迟乙僧,出身于阗国贵族,擅长画佛像和人物肖像,作品多取材于西域各民族,留有画作《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他把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丰富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艺术,并在贞观年间被授官封爵。尉迟乙僧的成就反映出当时(  )

A.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B.佛教受政府重视C.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D.绘画技艺的成熟

9.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朝廷设立了 发运使 ,主要掌握国家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以及政府与宫廷的物资需求情况,按照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物资。这一措施(  )

A.调动了商人从商的热情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价格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发挥了政府的调控作用

10.

据《辽史·百官志》记载: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说明辽朝(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增多B.社会治理体系臻于完善C.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D.南北面官存在内部矛盾

11.

图2为某一时期的都城布局图。它反映出当时(  )

A.城市布局更加严整方正B.抑商政策执行严格C.交易的空间限制被打破D.市民阶层地位提高

12.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有次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官员邢昺答: 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 当时国子监所刻书籍,不仅 定价出售 ,还 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 ,且 工价低廉 。这反映出当时(  )

A.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知识传播B.商业发展促进文学繁荣C.活字印刷已取代了雕版印刷D.雕版印刷限于官方书籍

13.

表1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表1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事实的宰相C.取得法定的地位D.具有决策的权力

14.

表2所示为某学者统计的明后期至清中叶江浙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情况。该现象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表2

区域

松江府

太仓州

嘉定县

占比

50%

70%

90%

A.高产粮食作物大量推广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C.经济重心南移出现逆流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15.

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 家天下 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 民主 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工商皆本 。这位思想家是(  )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曾统计,魏晋南北朝时的敦煌、吐鲁番及黑水城文书中,共有儒经文本近40种,其中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孝经》、《毛诗》、《诗经》、《论语》。敦煌的识字书中,大都贯穿着儒经中的相关观念,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千字文》和《开蒙要训》。魏晋至唐,《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不断涌现,皆为三从四德等观念影响士女及庶民的反映。

——摘编自楼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唐高祖李渊下诏推行 兴化崇儒 的教化政策。唐太宗果断提出 以文治国 的大政方针,决心用儒家的经典思想来作为施德治、行仁政、倡教化的指导思想,以净化社会风气,使社会民风淳厚、民心纯正。唐玄宗统治时期,在社会人文教化中,强调 以孝治天下 的主张。中唐以后,统治者在社会人文教化中,特别是在实施政治教化中,强调 忠君爱国 的教化思想,用 来取代盛唐时期倡导的 的教化思想,使 忠君爱国 教化思想成为中唐以后社会教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 忠孝 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主张舍孝而尽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西域及敦煌地区社会教化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统治者进行社会教化的主要方式,并简析中唐以后统治者提倡 忠君爱国 思想的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表3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

邦国并立时期

文明曙光初现

第二阶段

夏商西周

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

春秋战国

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元代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大批汉人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奴尔干城一带;并在蒙古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屯田,在漠北蒙古设岭北行省,调动大批蒙古人、汉人、南人在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梅海等地屯田6万多亩;在云南(原大理国属地)设云南行省,汉人张立道做劝农使时, 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 ,并介绍内地养蚕植桑的经验。

——摘编自齐涛《古代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雍正帝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推行一系列开发政策。雍正帝在灵活处理土司、土官问题后派遣了一批忠诚、廉明、吃苦的流官以安定局面。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赋税,按内地 摊丁入亩 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发给牛种、给予银两、分给房屋,鼓励垦种。官府在改流区发展水利、设置水利专官,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

——摘编自启智《清史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政府开发边疆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雍正帝开发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10分)

五、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北宋初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北西路和河北东路(今属河北省),河方路(今属山西省),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今属陕西省),京东西路、京西北路和京西南路(今属河南省),约占全国人口的30.66%。之后,这些地区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至公元1102年,下降到29.7%左右。南方的南浙路和江南东路(今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荆湖南路(今湖南省)、荆湖北路(今湖北省)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福建路(今福建省)等地,人口所占比重则从27.87%上升到39.76%。到了北宋后期,全国已经有将近2/3的人口居住在南方。两宋之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四川以及江苏的长江南岸地区。到南宋后期,黄河中下游5省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数量下降到仅占全国人口的11.24%,而长江流域6省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的人口比重则上升至61.27%。

——摘译自《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