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0+3)【纲要上1—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33 浏览数:858

一、单选题

1.

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原始人群时期B.母系氏族社会时期C.父系氏族社会时期D.万邦 时代

2.

夏王朝的存在与否? 这个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界讨论的热点。随着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貌渐渐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列项中,目前最能佐证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是(  )

A.良渚文化遗址B.牛河粱遗址C.殷墟遗址D.二里头遗址

3.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应是(  )

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4.

朴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下列项中,蕴含该思想的有(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兼相爱,交相利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③

5.

《吕氏春秋》载: 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

A.百姓期盼恢复西周秩序B.战乱导致社会倒退C.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D.统一已成时代要求

6.

某史书记载战国时期 立木为信 的故事,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材料中的 国都 应该位于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7.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以下对该史料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A.描述的是 贞观之治 的局面B.肇端于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C.得益于 惩亡秦孤立之败 D.汉武帝的建树为之奠基

8.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一部著作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该著作中不能查阅到的是(  )

A.《陈涉世家》B.《股本纪》C.《蔡伦传》D.《五帝本纪》

9.

下列关于3世纪到6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战乱不断,始终处于分裂状态B.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凸显C.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统一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0.

《宋书》记载;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雷,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无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  )

A.主要得益于全国统一、安定B.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C.是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结果D.为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11.

某史书记载: 载初元年(690)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与洛城殿,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 材料中说的是(  )

A.唐太宗B.隋文帝C.唐玄宗D.武则天

12.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以下对该史料相关知识解读合理的是(  )

A.本朝 是指宋朝,在地方实行州郡二级制B.枢密院与 三衙 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
C.设诸路三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D.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13.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

A.全面汉化B.胡汉交融C.民族自治D.因俗而治

14.

如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该作品有助于我们研究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15.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项中,可为此提供论证的史实有(  )
①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不再受官府任何限制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成为普遍现象
③贱民阶层消失,无地农民不再受人身束缚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D.②③④

16.

《元史·地理志》中称: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主要得益于(  )

A.行省制度的建立B.理藩院的设置C.民族交流的加强D.驿站制度的出现

17.

小王同学搜集了中国古代某一科技著作的评论: 全面记载我国南北方各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是一大特色。在此之前的农书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某一个区域的农业状况……涉及南方农业的农书几乎没有。 该著作及其编撰者最有可能是(  )

A.王祯的《农书》B.徐光启的《农政全书》C.氾胜之的《氾胜之书》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8.

如图是一幅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北疆图。长期以来,该王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

A.沙俄B.葡萄牙C.蒙古族D.女真族

19.

宋代流行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明代又有 湖广熟,天下足 之说,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它地区的接济。这主要反映江南地区(  )

A.生态环境的恶化B.经济地位的下降C.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D.农业区域性种植结构的变化

20.

某壮举目的主要是为了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而非单纯的商业贸易。该壮举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玄奘取经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21.

王阳明认为,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22.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清军攻入山海关

23.

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不能体现 活性因子 的有(  )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的出现
②内阁设立
③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明清易代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24.

表2为历代状元籍贯分布表(单位:名)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小计

40

6

28

0

6

14

5

11

10

南方小计

17

10

27

74

0

0

2

78

88

表2

这一局面主要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刻意为之B.南北状元分布趋于平衡C.科举制度走向僵化D.经济水平影响文化发展

25.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新疆的史实,按史实发生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置 ②伊犁将军的设立
③安西都护府的设置 ④西域都护的建立

A.③④②①B.④①③②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

26.

有史学家指出: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战争 指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

某书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其作者是一位 省级 高官,办理过厦门、福州两口岸的通商事宜,收集了大量关于外部世界的资料,用五年时间完成。据此推测,该书应是(  )

A.《瀛寰志略》B.《四洲志》C.《海国图志》D.《资政新篇》

28.

如图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  )

A.19世纪初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29.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 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  )

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30.

如图是近代法国某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拍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致使(  )

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C.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材料阅读

31.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 丁租庸调,并入两税 ,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 正式确立均田制 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 的含义及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 新税法 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新税法颁布的积极作用。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

32.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摘自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开创了 康乾盛世 ,建立起空前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 大一统 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不分割的整体。

——摘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写出材料一中 嬴政称皇帝之年 的年份,结合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具体举措,分析 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结合秦皇汉武治理北疆的相关史实,说明 秦人启其端,汉人竞其绪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开通图中 大运河 时的在位皇帝,并概括开通 大运河 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列举唐玄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典型史实,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的角度一句话概括 康乾盛世 的突出贡献。当前,许多专家认为康乾盛世只是 落日的辉煌 ,马克思则称之为 奇异的悲歌 。结合中西方当时所处的经济背景阐释他们提出 落日 悲歌 的缘由。(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3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 小变 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 文明蒙尘 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