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百校高三上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纲要下前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934

一、单选题

1.

《礼记·王制》记载: 用器不中度,不粥(同 ,卖)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 这些规定(  )

A.以手工业官营为基础B.限制了商业发展规模C.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D.彰显了贵族经济特权

2.

汉初,人们仍习惯性地将秦始皇称为 秦王 ,与六国晚期及楚汉战争时期的诸国国君并列,对秦二世更是直呼 胡亥 ,甚至连记述史事时也刻意不用 秦二世 纪年。这反映出,汉初(  )

A.皇权观念影响有限B.宗法原则不受重视C.分封制度得以复兴D.纪年方式十分混乱

3.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4.

宋初,政府在州城、县城内设置了厢(独立的一级治安管理机构),逐步确立以厢统坊的城市管理制度。宋太祖曾下诏: 诏诸州长吏毋得遣仆从及亲属掌厢、镇局务。 这些做法(  )

A.阻碍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宋廷已放弃抑商政策C.使居民区和市场融为一体D.以利于改善城市的社会治理

5.

郑振铎认为: 从乾隆五十七年以后,话本的作者,在实际上可以说是绝迹了……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的,随了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 这表明清代小说(  )

A.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B.劝诫教化功能突出C.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D.缺乏民主启蒙意识

6.

1852年8月,太平军进入湘南后,大量挖煤工人加入起义队伍,组成了土营,负责在攻坚中挖地道、放地雷以轰塌城墙;1852年底,岳阳数千船民和纤夫参加起义队伍,组成水营;使太平军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水师。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工匠阶层的愚昧B.太平天国的鼎盛C.社会矛盾的尖锐D.民族危机的加深

7.

下表所示为张謇与孙中山的部分言论。由此可见,两人都主张(  )

人物

言论

张謇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通化学,用机器……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孙中山

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

A.实行国有经济B.调节社会分配C.保护民族经济D.发展近代工业

8.

图1、图2所示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浙赣铁路通车后,景德镇瓷器销往杭州的运价成本(单位:元/担)和单程平均耗时(单位:天)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A.国民政府偏重江南交通建设B.新式交通工具促进商业发展C.杭州成为近代对外贸易中心D.列强不断扩大对原料的掠夺

9.

1956手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说: 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为此,党和国家(  )

A.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B.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C.努力争取苏联技术援助D.提出 百花齐放 的方针

10.

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1.

这儿没有建筑用的石头,也没有金属一类的矿藏可供开采……表面看来这一地区资源贫乏,但这里有幼发拉底河,还有很多芦苇……”材料描述的文明所发明的文字是(  )

12.

在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如 贵如胡椒 (指某样东西十分珍贵)、 胡椒袋子 (指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等俗语;在同一时期的亚洲部分地区,胡椒的价格也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丝绸之路未能深入欧洲B.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C.香料贸易主要通过海路D.腓尼基人垄断亚欧贸易

13.

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

14.

某学者指出1500年至1763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某些全球性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加紧密起来。该学者所依据的史实主要是(  )

A.宗教改革及科学革命的爆发B.近代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形成C.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争夺D.黑奴贸易及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15.

17世纪初,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口号一经提出,就在欧洲知识界获得了广泛的响应,这被视为向迷信、悲观、愚昧和无知发表的决战告示。这主要是因为,该口号(  )

A.顺应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思潮B.总结了启蒙运动的主要经验C.消除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障碍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6.

拿破仑在武力征服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后,在行政上采取集权统治,宣扬公民权利平等,努力实现市场的统一。这些做法(  )

A.推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B.埋下了民族仇杀的根源C.推动了近代文明的传播D.助长了拿破仑军事独裁

二、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关键词及历史解释

时期

关键词

历史解释

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增长导向型、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

(1)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发展导向型、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

(2)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

——据周霞《建国以来现代化模式发展比较研究》整理

参照材料中(2)处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的历史解释。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从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 千古未有之变局 ,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 千古未有之奇业 ,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中,移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到公元前127年, 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西北边地设张掖、酒泉郡、置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式。此外政府还通过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向西北边疆移民。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氏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沙皇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烟稀少的空虚形势,鲸吞我国大片领土,并且继续执行其侵略政策。在部分开明官员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实行向东北移民以充实边疆政策。甲午战争后,日本称:中国东北 在我国势力圈内,为我国之殖民地,最为适合 。庚子之变后,东北边患日益加剧,清政府发起新政运动,深化在东北地区的移民实边政策,使以往东北边疆人烟稀少、空虚荒凉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摘编自高强《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推行边疆移民政策的措施及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汉相比,清末东北移民实边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向边疆移民的认识。(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印度历史上,许多富有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成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认为是最早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领袖,他曾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相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 四姓平等 。但即便是在佛教最盛时代,种姓制度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仍在一般民众中起作用,而且深刻影响了印度佛教本身,印度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印度历史上统治王朝不断更迭交替,外来文化冲击一次接一次,但种姓制度一直没有灭亡。

——摘编自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
印度学者维兰德拉·辛格指出,印度种姓制将亲族、地位、等级、职业、阶级、人种(文化)以及权力等都协调地组织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强大、错综完整的分层体系。这个体系十分适合早期国家组织治理下的农业生产,因为它严格地区分了主要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和非所有者。

——摘编自张红《试析印度的原工业化及其中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