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普通高中高三11月联合测评历史试题(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308

一、单选题

1.

三星堆商代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内外服体制的优越性C.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

汉代《盐铁论·本议》提到,百姓为完成官府规定的任务,倾其所有,且 贱卖货物,以便上求 。官吏们 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 。由此可见,汉代的均输政策(  )

A.增加了百姓负担B.保障了商人利益C.维护了小农经济D.平抑了市场物价

3.

《捣练图》(见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描绘了妇女捣练缝制绢帛的工作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以下对其赏析正确的是(  )

A.再现了民间绢帛制作B.作者借画抒发画外之意趣C.兼具艺术和史料价值D.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4.

下表反映了金朝六部尚书任职人员的种族来源情况。据此可知,金朝时期(  )

民族

女真族

汉族

契丹族

渤海族

总人数

人数

97

108

13

9

227

A.政治上实行蕃汉分治制度B.社会生活上实行兵民合一体制C.汉人在六部中占主导地位D.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5.

下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980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75

54%

1078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

1102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

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

6.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痛感事务丛聚繁杂,惟恐出现纰漏。 乃建四辅官,以四时为号,诏天下举贤才 。旋又置殿阁大学士, 侍左右,备顾问 。至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其设立具有历史必然B.弥补了废丞相带来的体制缺陷C.使君主专制大为加强D.取代丞相府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7.

据统计,清代乾隆时期编纂成功的《四库全书》著录的科技文献有300余种,约占全书著录的十分之一,存目360余种,约占全书存目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数学、天文、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最多。据此可知,《四库全书》(  )

A.体现清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彰显出中国传统科技的轮廓C.助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D.冲击了重道轻艺的编纂思想

8.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清代学术 自道咸以降,涂辙稍变,言经者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务为前人所不为 。梁启超先生也认为,清代 道咸间,以考古的精神推及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则初期致用之精神渐次复活 。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时局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B.天朝上国 观念崩塌C.学术界总结历朝治国经验D.中体西用 遭到质疑

9.

下图是1895—1898年晚清各地纱厂及其创办人的情况。据此可推知(  )

A.民族工业的布局渐趋合理平衡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巨变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然局限性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急剧扩大

10.

清末民初,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墨学竟有全面复兴之势, 西学墨源 说广为流行。《民报》评选的世界四大伟人,有墨子而没有孔子。这主要是由于(  )

A.墨家主张与西学一致B.儒家思想急剧衰落C.民国建立提升墨家地位D.重建文化自信之需

11.

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等杂志撰稿,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需要。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王尽美联合邓恩铭发起成立了 励新学会 ,并创办了《励新》学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廓清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这些活动(  )

A.使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B.有力地批驳了 尊孔复古 的逆流C.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D.为开展国民革命做好了舆论动员

12.

下表可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状况表

品种

产量

自给率(%)

品种

产量

自给率(%)

棉纺织品

77853万担

790

橡胶品

22108万元

765

丝织品

4380万元

2000

洋砖瓦

3855

923

毛纺织品

8799万元

267

水泥

313万桶

833

针织品

2235万元

983

酸类

24

888

塘瓷

4475万元

835

钢铁

3万吨

50

火柴

70万箱

1015

机械

2000

235

纸类

2566万元

389

车、船

6104万元

165

革制品

4336万元

604

电气

269万瓦

496

A.社会消费水平高B.工业发展较快C.重工业成就显著D.官僚资本膨胀

13.

下图为华君武1948年创作的漫画《在反革命的后台》。该漫画( )

A.体现了中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B.折射出国民党反动派的败局已定C.说明蒋介石集团已成众矢之的D.表现出漫画家对联合政府的向往

14.

1951—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调整的方针是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因此,许多大学的文、史、法学院或系实行合并,组建了多科性工学院,或独立成专门的工学院。这一调整(  )

A.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设置B.意在改变不合理的教育布局C.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5.

文革 结束后,中国政府准备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1978年2月,与日本签订了一个主要贸易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向日本出口煤和石油换取工业设备和技术;同年4月,与欧共体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这一现象客观上(  )

A.加速了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B.反映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C.刺激了中美建交谈判的进展D.缓解了中苏间的外交紧张局势

16.

下表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状况表(单位:亿元)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出口交货值

直接出口值

自营出口值

1995

6235

5394

1051

2001

9599

7855

4046

A.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对外贸易结构趋向于合理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 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 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 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过而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 历史传说 的保护色。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剧都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戏曲的色彩。

——摘编自吴秀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其初期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同时,它还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 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 的过渡形态,整个近代前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扎下根来。

——摘编自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不同于古代戏曲之处。(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顽固派认为可以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挽救濒于崩溃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认为 草率地向十一国宣战,其结果只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灾难 。1900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万两,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义和团运动中所爆发出的 仇洋 心理和破坏力使列强极度恐惧。东南沿海地区是帝国主义列强较早入侵的地区,列强国家在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洋务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均希望维护自身在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被权重一方的地方督抚破坏,中央政府为依赖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赋予地方督抚更多的权力。张之洞在与友人的谈话中指出 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摘编自陈琨《浅析义和团运动中的东南互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孟泰(1898—1967年),河北丰润县人,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1926年进入鞍山制铁所当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解放初期,党中央要求鞍钢迅速恢复生产。孟泰奋勇带领工友献交器材、刨开冰雪收集废旧零件,建成了当时著名的 孟泰仓库 ,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就实现了鞍钢高炉恢复生产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在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他把几个女儿靠挖野菜喂养大的两头猪送到厂里为职工改善伙食;在一批职工因没有床位而不能住院治疗时,他买来废钢管,组成青年突击队自制铁床。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期间,被工人们称为 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摘编自王炳坤、李宇佳《孟泰:劳模精神永放光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泰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