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腾云联盟高三年级1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1582

一、单选题

1.

1978年淅川下寺王子午(楚庄王之子)墓出土了七件升鼎,其中最大的鼎 王子午鼎 是分铸后焊接而成的,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高超工艺,造型平底束腰收腹,与一般棱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鼎内有 鸟虫篆 铭文。这反映了(  )

图1 王子午青铜鼎(附匕)

A.战国时期王室日渐衰微B.楚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C.楚国文化地域特色鲜明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2.

秦统一后,规定典、老由年长、无爵、免丁的平民男子担任;汉初,废里中的典、老,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者为善,置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徭)戍,以十月赐肉酒 。这一变化体现了秦汉(  )

A.治国理念的根本变化B.基层统治政策的调整C.社会治理体系的健全D.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3.

下表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主要胡人政权,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胡人政权(  )

政权

创始者

有无单于制

民族

年号

前赵

刘渊

匈奴

元熙

赫连勃勃

匈奴

龙升

后赵

石勒

建平

前秦

苻坚

皇始

后秦

姚苌

白雀

前燕

慕容皝

鲜卑

燕元

北魏

拓跋珪

鲜卑

登国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B.推动了经济的发展C.实行双重统治模式D.具有中华王朝思想

4.

唐代诗人对花卉买卖的书写总体上是批评式的,时移世易,花卉买卖的书写主题在宋诗词中发生了鲜明转变,批评性书写已退居边缘,更多的是 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 之类的书写。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传统儒学的复兴B.城市经济的发展C.市民文学的出现D.贵族政治的衰落

5.

清史学家王钟瀚指出 有清一代,凡十三朝,历二百六十有七载,不可谓不久者矣;然细推其所以维系之故,除刑律外,厥为则例。大抵每一衙门,皆有则例,俾内外知所适从。 这侧面反映出清代(  )

A.专制主义达到顶峰B.中央集权趋于完备C.则例编撰成就突出D.律令使用范围扩大

6.

1867年以来,一直由清朝海关外籍税务司主持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事宜。20世纪后,国人认为外国人办展使中国丧失了办展自主权,造成赛品挑选不当,有损中国国格。清政府遂于1905年收回博览会主办权。清政府收回主办权的主要目的是(  )

A.回应民族主义的兴起B.改变海关的权力格局C.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D.调整海关的业务范围

7.

中央根据地至1934年2月有厂矿32个,职工2000余人,川陕根据地至1935年5月有兵工、纺织、被服、煤炭等10个行业,职工5000余人;同时,恢复和发展从事纺织、造纸、采矿、煤铁、农具及各类日用品造制的个体或合作经营的手工业生产。根据地大力发展工矿企业旨在(  )

A.粉碎敌人经济封锁B.建立完整工业体系C.造就经济建设队伍D.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8.

如表所示,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件

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

中国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日本陆军70%以上的兵力被派往中国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绝大多数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

中国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促成《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这主要说明中国是(  )

A.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缔约国家D.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主要制定者

9.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要求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材料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A.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B.基本解决了阶级矛盾C.强调从基本国情出发D.满足了人民普遍愿望

10.

从1979至1988年,全国大约出版了2万多种科普图书,与此同时,科普报刊和影视作品也异军突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和各主要地方电视台均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电视普及率的提高B.对外开放宣传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1.

约自公元前5世纪后期起,雅典对18—20岁的青年进行集体训练。受训期间,青年人要学习重装步兵的格斗技术,驻防雅典要塞,宣誓把城邦利益置于个人之上,遵从雅典文化传统。经过两年的训练后,青年人要在公民面前展示训练成果,并接受城邦颁发的武装。这表明古代雅典(  )

A.推行地区殖民霸权B.集体教育重视培育爱国热情C.注重传承人文精神D.严格限制公民个人政治权利

12.

1233年,英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他说: 如果我屈从于国王意志而违背了理性,那么我将为人们树立一个坏的榜样:为了国王的罪恶而抛弃法律和正义。 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等级君主制遭到严重破坏B.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曲折C.社会契约观念己成为共识D.蕴含了近代宪政的因子

13.

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最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社会习俗,乡土气息浓郁。图2是他的画作《农民的舞蹈》,对此画正确的认识是(  )

图2《农民的舞蹈》

A.表达了画家的人文关怀B.颂扬乡村摆脱宗教束缚C.隐含对城市文明的反思D.技法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14.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民的极端贫困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农业日益凋敝。对此,法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指出, 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它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 。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封建专制阻碍经济发展B.工业革命严重受阻C.国民经济部门需要协调D.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15.

《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当时的美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B.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C.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D.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

16.

1970年,联邦德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莫斯科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一致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这说明当时(  )

A.苏联放松对民主德国的控制B.意识形态对抗趋缓C.联邦德国战略自主初见成效D.多极化正加速演进

二、材料阅读

17.

【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图3 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4 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6分)

18.

【苏区的体育事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苏区时期,红军除开展军事色彩浓郁的体操、爬竿、刺杀等项目外,还开展球类、游泳、登山、赛跑、跳远、跳高等活动。1933年在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第一届体育运动会 ,毛泽东特地为之题词 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 。在此次运动会中,军民同练,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朱德总司令与普通士兵一起打排球、篮球,毛泽东担任了大会的乒乓球裁判工作。会上形成的 公平竞争、强身健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的体育精神传承至今。
会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运动委员会 正式成立,在统一的体育组织领导下,中央政府借鉴苏联军事体育的体制和模式,结合中央苏区体育活动的情况,在军队、学校、农村和机关组织成立俱乐部和列宁室,负责组织和实施体育训练及比赛活动。机关、军队带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根据统计,1933年,在中央苏区3932个乡中,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将近十万人。苏区体育工作中注重与群众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政治宣传相结合,在工人、干部、农民、妇女、青少年等群体开展了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苏区中央教育部门还颁布了《体育教育法》,各类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如列宁小学每周安排有3个小时的体操课。

——据汪祥波《88年前的中央苏区运动会,毛泽东当起裁判员》、中国体育博物馆《忆百年党史传承体育精神——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一瞥》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苏区体育事业开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体育事业开展的意义。(6分)

19.

【人口老龄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 过渡兼职工作时间 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 全民覆盖 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 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历史上的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 历史上的革命 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

时代

影响

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10000年前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

15世纪以后

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

1617世纪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

17世纪

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

18世纪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

20世纪

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 历史上的革命 ,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