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1314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2.

汉初统治者反思了秦朝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因而 兵皆罢归家 。《汉书》记载: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邀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京师之钱累百万,贯朽而不可校。……人人自爱而重犯法。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行政制度革新完善B.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统治政策的合理调整

3.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北)齐、隋旧制,多著幂苏(遮盖头部之巾)……永徽之后,皆用帷幄,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族渐息……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这些变化反映出唐代(  )

A.女性地位逐渐提高B.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社会风气日渐开放D.民族矛盾走向缓和

4.

乾隆时期,浙江一些地区 尺寸之堤,必树之桑 ,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福建、山东、直隶等地, 上腴之地,无不种烟 。当时有所谓 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 的说法。这种现象(  )

A.改变了粮食生产的主体地位B.推动了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D.助推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5.

关于洋务运动,一种观点认为: 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 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被 首肯 ,主要是这一运动(  )

A.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C.凸显了变革者的阶级局限性D.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

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 非圣无法,罪大恶极 。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D.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

7.

1927年,中共中央会议提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利用秋收季节, 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完成, 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为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 。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适时调整自身的方针政策B.基本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指导C.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确定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8.

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对谈判建交制度这样解释道: 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 谈判建交制度(  )

A.创建了新中国新型的外交模式B.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营工厂技术人员在工作日选择在工厂里喝茶、看报,到了周末便卷着图纸跑出城到乡镇企业里兼职,成为 星期天工程师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B.国营企业技术创新充满活力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10.

美国学者戴利说: 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 戴利意在强调(  )

A.万民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市民法与习惯法密不可分C.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D.罗马法具有灵活实用特点

11.

17世纪末,法兰西院士佩罗尔说: 翻开一本书,我们不能判断是用拉丁语、希腊语,还是用法语写的。 面对这一现状,1719年8月,《特雷乌报》刊行《拼写构想》,制定了印刷字体大写的规范,法语的统一化方案在印刷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实践。这一现象(  )

A.制约了不同文化的交流B.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形成C.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D.打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12.

19世纪以前,英国地方治理基本上沿用中世纪的管理体制,各郡、各教区的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当地的贵族乡绅手中。1835年,英国通过了《城市自治机关法》,强调各地区要设立地方议会、定期选举地方的行政官员和议员。这一变化(  )

A.表明中世纪管理体制最终瓦解B.促使英国走上代议制民主的道路C.保障了地方行政治理的稳定性D.源于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化

13.

这幅漫画发表于1922年2月。漫画中燃烧的烈焰中写的是 印度 埃及 爱尔兰 ,右侧是英国纳税人手持斧头,上面写着 要求国防裁军 ,左侧是时任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丘吉尔,他两边的军人分别是 海军废物 陆军废物
漫画反映的状况表明(  )

A.一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发生动摇B.英国内部两党的斗争愈演愈烈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D.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崩溃

14.

拿着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规划大笔的政坛学界 诸公 ……如果说单靠30年代经济低潮的惨痛记忆,还不足以磨砺他们亟待改革资本主义的欲望,那么刚刚结束的一场政治生死斗,这场与大萧条之子纳粹德国的殊死战,其致命之处,却是再明显不过了。更何况眼前还面对着……苏联势力的西进浪潮。 作者旨在(  )

A.夸大战后苏联威胁B.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C.强调改革的必要性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

15.

二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 安全带 (或 缓冲带 ),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 联合政府 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苏联的这一系列举措(  )

A.旨在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B.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C.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1分)
材料一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有一种臆想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明朝试图超过元朝在海外的经营,也想要像西班牙王室鼓励哥伦布航海那样,做出新发现。……明朝的永乐帝在登基之前负责防卫北方,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便利防守北部边疆,所以他对北方的威胁始终耿耿于怀。朱棣可能是想派遣使者与西边的帖木儿汗国联络,希望跟帖木儿汗国互通声气,包抄瓦 蒙古的势力。首先,郑和航海之前永乐皇帝的诏书中就特别提到 今遣太监郑和往西域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入口)等国公干 ,他没有提到东非、印度、苏门答腊之类的地方,所以郑和七次航海,每一次都到位于波斯湾东南的忽鲁谟斯。其次,郑和手下有一个叫马欢的宁波穆斯林,回国后写了《瀛涯胜览》,他有一首诗: 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米息(埃及)通行商。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 忽鲁谟斯是由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第一个海港,所以说它是 近海傍 。明初大宛是帖木儿汗国的心脏地区,距离蒙古盘踞的新疆非常近。

——摘编自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 未来中国 的梦想。

人物

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

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

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

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 未来中国梦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落幕,央视春晚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40年的除夕之夜。央视春晚40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央视春晚,主要呈现联欢晚会的原生态喜庆氛围,可视为破土和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央视春晚不断探索和突破,融入时代特点和社会现象;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春晚展现出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更趋向成熟并逐渐转型和不断创新;而近十余年的央视春晚不断融入网络文化和科技元素,创新性增强,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摘编自芦猛、刘鸣筝《从央视春晚40年透视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 央视春晚与社会变迁 的认识。(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4分)

19.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 羊吃人 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 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6~19世纪,英国文学中贵族的正面形象逐渐被负面描写所代替。概括英国文学贵族形象变化的原因并说明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新的出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