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广西柳州市高一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6+3)【纲要上1—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19 浏览数:499

一、单选题

1.

以下中国原始社会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
①原始农业 ②群居生活
③以粟和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④出现权贵阶层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

2.

下图是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银首人俑铜灯。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颧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的 男子汉 。这件文物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

A.中山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各国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C.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民族交融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3.

下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治民观

赋税观

节俭观

生态观

诚信观

货值观

居敬行简

敛从其薄

宁简毋奢

取物有节

无信不立

待贾而沽

A.无为而治B.重农抑商C.戒奢从简D.以民为本

4.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现实需要B.表明秦统一符合历史趋势C.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解决了边疆地区民族矛盾

5.

《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汉高祖 矫秦皇之失策 的措施是(  )

A.与民休息 政策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度

6.

220年,曹丕继任魏王,代汉在即,想有所作为。他采纳更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出任)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曹丕的这一做法(  )

A.有利加强中央集权B.为强化对官员控制C.导致阶层逐步固化D.与察举制一脉相承

7.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圭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8.

据《唐国史补》载: 长安风俗,自贞元侈工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 这反映了唐都长安(  )

A.崇奢享乐成为文化主流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D.市民阶层活动丰富多彩

9.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 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 ,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

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D.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10.

两宋时期,都城形成一个开放城市,临街开店,沿街叫卖变成常态,景德年间(1004—1007年)夜市更延至四更,甚至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材料表明(  )

A.市场活跃夜生活丰富多彩B.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C.商业经营突破了时空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1.

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2.

废除丞相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文字狱 是一个朝代的关键词,则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3.

明中后期,赣南地区烟草、蓝靛、甘蔗、花生、苎麻、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无论是作物品种还是种植面积,都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赣南地区(  )

A.普通农户收益锐减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D.农民对粮食需求的减少

14.

宗人府是明清两朝专门管理皇室成员、皇室宗亲的内朝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管理皇室人口的户口档案、皇室成员及皇室远近支宗亲的具体杂物、皇室成员及皇室宗亲的刑罚和奖惩等等。宗人府的设立说明(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政治制度日趋僵化D.宗法思想影响深远

15.

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 审慎议定 ,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 合法 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 国中之国 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可见,租界的设立(  )

A.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C.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D.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

16.

下表为1873一1878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统计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

1873

得利约67万两

1874

得利约135万两

1875

得利约151万两

1876

得利约349万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余万两

1877

得利约419万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利十万两

1878

得利约766万两因光绪三年(1877十二月与英商太古公司议和,故余此数

A.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C.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商代农业的特点。(6分)
(2)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工程的认识(6分)
材料三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
卷二:大豆、大小麦、水稻……
卷三:种蒜、种韭、种苜蓿……
卷四:栽树、种枣、种木瓜……
卷五:种桑、养蚕……
卷六:养牛、马,养羊……

——摘自(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目录(节选)

(3)《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书。从材料三看,称《齐民要术》为 农书 是否全面、合理?简要解释你的回答。(4分)

1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摘自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地区

史实

新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

唐朝:与吐蕃赞普结亲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清朝:册封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2)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从材料二中任选其中一个地区。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该地区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6分)
材料三
(3)有学者在概括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6分)

19.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 书籍 ……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