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河南省新乡市高一第一学期“选科调研”第二次测试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16课】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2年 题数:20 浏览数:389

一、单选题

1.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表1所示为战国时期两位改革家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二人均主张(  )

表1

改革家

言论

吴起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商鞅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发展封建经济B.实行精兵简政C.削弱贵族势力D.加强中央集权

2.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2)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这也是他第一次北巡,当时燕地方士卢生献上一本书,上面写有 亡秦者胡也 的谶言。秦始皇最有可能以此为由(  )

A.定都咸阳B.北击匈奴C.控制西南夷D.南征百越

3.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3)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 百亩之家 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推动了长途贩运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D.易激化社会矛盾

4.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4)图1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  )

图1

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迁都洛邑,改穿汉服D.改易汉俗,笃行中制

5.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5)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 因山为陵,容棺而已 ,以防子孙将其厚葬造成浪费。他还指出: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唐太宗此举(  )

A.源于经济凋敝的现实B.推动 贞观之治 的形成C.旨在改善民众生活D.表明唐初社会矛盾尖锐

6.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6)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 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A.导致了冗官问题B.强化了君主权力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监督机制

7.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7)《齐民要术》记载: 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 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崇尚(  )

A.精耕细作B.辩证思维C.观察积累D.改良工具

8.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8)宋太祖说: 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 一遇凶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 每募人, 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这一举措的消极影响是(  )

A.诱发了灾民起义B.助长了懒惰的世风C.加剧了藩镇割据D.削弱了禁军战斗力

9.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9)《辽史》中记载: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 捺钵(行营)”这一治理模式反映了辽国(  )

A.统一天下的坚定意志B.军事实力的强大C.政治中心的有序迁移D.国内矛盾的消除

10.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0)中唐时, 天下 以江淮为国命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说: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 此言反映了中唐至宋初(  )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C.政治中心移至江淮地区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11.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1)1313年,元朝 专立德行明经科 ,恢复科举,以北宋程氏兄弟和南宋朱熹等大儒注解的 四书 为主要考试内容,并将其标榜为 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 。这表明元朝时(  )

A.儒学理论取得突破B.科举选才重视道德C.理学仍为正统哲学D.民族歧视政策松动

12.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2)图2所示战役的胜利(  )

图1

A.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B.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D.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13.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3)明初的苏州, 非世家不架高堂,小民咸以茅为屋 ,中产之家也往往 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 ;明中叶以后,一些官绅富户的深宅大院在院落的布局、设计、构筑及装饰等方面追求宽敞豪华。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主流观念的转变B.程朱理学的僵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

他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敢于抨击 家天下 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强烈要求限制君权,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 民主 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工商皆本 。这位思想家是(  )

A.顾炎武B.黄宗羲C.王夫之D.李贽

15.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5)1873年,英国领事麦华陀以建筑 一条寻常马路 为名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吴淞间地皮的要求,并将英商怡和洋行依托 吴淞道路公司 的名义购入的修建铁路所需器材称为 供车路之用 的铁器等件。这一现象可以解释(  )

A.列强侵略的两面性B.外商企业的虚伪性C.清朝政府的腐朽性D.通商口岸的独立性

16.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6)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 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二、材料阅读

17.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初功臣封侯时, 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到了文景时代, 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户口的充分回归与迅速蕃息,是社会生产逐步走向安定有序,实现正常化的反映。西汉王朝的国力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充实。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继位后,随着治国思想的改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了。所谓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对朝臣的控制;二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控制。这两个层次的控制加强的结果,自然是一切大权统归于至高无上的皇帝。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至文景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意义。(6 分)

18.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多数土地集中在豪强手中,农民因贫苦而逃亡,甚至起义。此外,因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国库亏空,财政紧缩。面对这样的危局,公元1581年,首辅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以挽救明朝的统治。
材料二
雍正帝即位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总体上延续了一条鞭法的做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称为 地丁银 。这一做法取消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役合并和纳税方式的转变。理论上,无地者无需纳税,多地者多纳税,将以前贫者所需缴纳的部分赋税转嫁给了富豪权贵。其实施后,全国人口总数快速上涨,税源也得以稳定。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仍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真正改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赋税一律被摊入田赋,人民的负担根本没有得到减轻,甚至有所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露璐《两税法研究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期实施一条鞭法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实施的共同影响。(8 分)

19.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教;同时,列强政府为加紧侵略大量任用熟悉中国情况的传教士。西方商人为利用传教士刺探经济情报,也对其进行资助。以丁韪良为代表的一部分传教士企图靠影响中国上层来传播基督教。1872 年,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外国报刊《中西闻见录》。该报从创刊至1875年8月停刊,共36期,主要用于免费赠送给北京的政府官员。其内容主要与近代科技相关,同时也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该报虽然发行时间短,发行量也不大,但流传范围很广,影响颇为可观。
材料二
在《中西闻见录》的49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中国被刻画成一个 病者 形象,而这个 病者 也是一个彻底分裂的 两面派 :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贫穷、迂腐、不擅创新、遵守旧制的落后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承认这个国家处在病态当中的事实,并着手寻医问道,为了让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现状而不断地奔波着、努力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闻见录》创办的背景,并分析其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小部分人 寻医问道 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6 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2022·河南新乡高一上 选科调研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在此场域中,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交融、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宏大命题下 人类文明共同体 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摘编自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Baidu
map